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3期·有关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22-6-15 15:43:09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3期

冯瑶 徐鹤翔 姚坤 刘昊天 李国勇

[关键词] 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发展;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3-0034-04 [收稿日期] 2021-09-23

新时代乡村教育应发挥其“在地化”和“人民性”的优势,通过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型人才、提升文化底蕴、营造道德新风尚等,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急需的“大先生”[1]。国家多次从战略高度为乡村教师提供政策优惠与支撑条件,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实施,乡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乡村教育及乡村教育工作者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依旧存在,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仍然亟待提升。

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促进教育公平

在如今的城乡教育发展中,农村学校正在加快前进脚步,奋力追赶,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与城市学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城乡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城市各类学校中高年级以上学历的专科教师相对偏多,教师的知识和专业化技术水平也相对较高,师资团队的组织架构已经做到了合理分配,不仅如此,城市各类学校也具备先进的专科教学技术水平、课程设计和方法以及其他的教学观点;而在一些乡镇,教师的人力和资源相当短缺,优秀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在比较偏远、落后的一些乡镇和地区,“教非所学”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个教师可能会管理几个班级,甚至会同时指导和讲授不同类型的课程,尤其是像音乐、科学这类兴趣课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学校的师资供给不足,导致乡村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变少。

除此之外,教育成果的不公还表现在学生所接受和获取的知识无法与其等同。由于学生个体接收知识的能力与其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其所获取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城市学生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群体,优质的文化和教育资源,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已有71.3%初始学历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乡村教师,经过不断进修,已有64.8%的乡村教师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乡村教师比例从0.39%提高到了0.73%,大学专科、中师或中专、高中学历的比例分别下降至30.67%、3.13%和0.43%[1]。尽管如此,乡村教师这一“学习型”群体,在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仍存在一定缺陷,有些区(县)新招聘的教师首先会被分配至乡村学校,几年以后再以教育教学成绩作为筛选手段,将优秀教师调入城镇学校,这无疑加剧了乡村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和优秀乡村教师的城镇化流动倾向,久而久之,由教师教育质量不同产生的教育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由此可见,一支强有力的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的重要性。

(二)推动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乡村教师都处于乡村教育的最前线。正如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高小强所说:“在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肩负新使命,他们不仅是一个教师,更要成为‘新乡贤,发挥示范领导作用,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需要有改造社会的奉献精神。”巩固脱贫成果,不仅要让脱贫人员“站起来”,更要帮扶他们“走得远”。

1.做乡村教育的明灯。教书育人一直都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教育所需要肩负和承载的社会责任便是促进中华民族繁荣稳定和发展。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促进学生知识启蒙、育德修身、为人处事的优秀先生,是一个能够引领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现实社会、规划自己未来人生的导师,是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练就自身本领的优秀先锋。俗话说扶贫先扶智,良好的文化教育是乡村走出迷惘的一盏明灯,照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而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的信念和坚守,甚至会改变几代人的生活和命运。

2.做乡村文明的引路人。近年来,各地乡村建设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农村生活环境与人们的居住条件在不断提高。但精神上的贫穷、落后的思想观念及陈规陋习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不仅抑制了乡村文化的发展,也阻碍着乡村振兴的步伐。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乡村教师在乡村教育体系中是文化改造的责任人,他们直接面向乡土文化生活与未来乡土的建构者,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引路人[2]。在“上所施,下所效”的逻辑中,文化传承亦是“教”的题中之义。乡村教育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累积,培养未来服务乡土的人才,教师显然不能在陈詞滥调里反复。那么,让孩子从“认识脚下的土地”开始慢慢累积,进而形成文化心理上的身份认同,必定会为乡村教育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培训机会受限

农村学校的经费紧张,环境条件艰苦,教师对外参加培训的机会大受限制,处于偏远地区的教师要想外出培训,机会更为难得,这无疑限定了乡村教师的职业成长。大部分培训都是以讲座式为主,主题也常由行政领导决定,培训内容大多曲高和寡,重理论、轻实践,学用脱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从“如何培训”抓起,教育教学虽然要用科学的指导,但始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活动,不是观摩一节优秀教师的课程、听一次专家的讲座就能立竿见影的。

(二)薪酬待遇偏低

乡村教师整体工资偏低,经济状况的低迷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优秀教师的流失。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融合与经济一体化逐步推动和深化,我国农村地区和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农村地区的教育资金和经费投入与城镇地区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普遍面临着财政紧张和短缺的困难,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前农村地区教育工作的困难,对于教育资金投入、债务偿还、教师队伍和学校基础体系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必然会导致乡村教师及其他人才的流失,进而使得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弱化,无法保证乡村教育的振兴。

(三)职业认同感下降

教师要想获得教师资格,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凭或者学历,这是一种具有文化性质的资本条件;其次,要在这个行业中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平台必不可少,而且当教师进入农村中等高校后,这一发展可能会大打折扣,其文化资本作用的发挥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编制紧张、人员数量少,农村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压力大。一个教师可能同时兼顾多项课程,而他们的教育对象是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除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关爱每一个孩子,重复性、碎片化的工作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乡村教师产生的职业成就感越来越低,职业怠倦感则相对增强,进而降低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四)社会认可度降低

对于到农村支教的大學生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公益活动,或者说可以在自己的简历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真正希望去农村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大学生则寥寥无几,大家都挤破头颅想要到大城市去工作,“城市取向”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乡村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四川师范大学2017—2019年公费师范生违约比例分别为8.66%、9.41%、13.51%,面对高额的赔偿金,这一数据却仍在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为不想拘泥于教书,另一方面则是公费师范生指定教书地点大多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很多人不愿意到农村任教,人们习惯地认为乡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对乡村教师行业的认同,导致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这无疑冲击了教师职业的神圣性。

三、对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推进乡村教师职业培训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有了很大的关注和重视,针对不同行政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设立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可持续性的课程,为了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成长、提高其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重要的举措,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培训经费。从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实际来看,有效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按需施训。精准把握培训的内容需要乡村学校及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有些培训团队在进行培训需求调研时只关注参训教师的需求,而没有考虑国家和地区层面对乡村教师发展的需求,这样的调研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有些培训团队虽然将国家、地区层面的需求与乡村教师个体需求结合起来,但是采用的调研方法过于单一、欠缺合理性,得到的培训需求依旧是不大准确的。另外,作为培训项目团队,除了尊重乡村教师培训需求以外还需引领培训需求,有时乡村教师并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对培训内容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甚至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来提升自己。培训团队作为教师培训的专业人员,应当充分把握乡村教师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路径,全面挖掘乡村教师各方面前瞻性、内核性的培训需求,真正做到精准把握培训需求,让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能有所收获,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2.训后跟踪指导。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对教师的培训往往是短期的集中培训,不少教育培训项目团队着力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切实地做好这一阶段的集中培训准备工作,而对于课程结束后进行的追溯性指导工作所可能产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却存在认知上的欠缺。训后的跟踪引导对于帮助乡村教师将其在集中训练阶段掌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和研修技术成果的运用及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以帮助、引导和协调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慢慢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尽管有些培训队伍可能也有开展培训后的跟踪和指导,但是仍然存在指导形式化的现象,培训指导内容大同小异,没有对参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培训,跟踪指导效果差强人意。

(二)增进乡村教师社会荣誉感

作为现代乡村中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的事业与发展不仅包含了乡村教育的未来与希望,也包含了乡村经济振兴、新农村建设的未来。然而,在以城市教师为主要领域的价值观规划与预设中,乡村教师职业化的过程变成了一场追逐城市教师的思想与文化“苦旅”。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不断提升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唤醒其自身内在的精神认同,激发乡村教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性和内生力量,对于促进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国家应更加重视乡村学校的建设,为广大乡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学习环境,让教师真正认同和了解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建设强有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带领乡村学校繁荣发展,确立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繁荣发展的地位,并用乡村学校中的特色文化去引导和带动乡村教师的自信,不断激发和增强教师在乡村中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与情感。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社会的资源,开展对农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劳务技术和创新就业方面的培训。争取做到让每一位乡村教师都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周围环境带给他们的荣誉感与幸福感,以此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乡村继续从教,更加有力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健康发展。

(三)乡村教师激励机制

1.改变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国家针对城乡地区的教师采取了不同条件和标准的教育待遇,导致许多乡村教师流入到了城市中去。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项目投资和民办高等院校投资为主,在对农村教育的直接投资和管理上,一般倾向是以中心城市和一些重点民办学校为主,城市和一些重点民办学校能够直接获得的教育经费最多,其次便是一般的市县和一些乡镇重点学校,接下来才是农村学校。城市教育事业性的人均教育经费一般是乡村教育经费的2倍以上,教育经费的高低也意味着教师待遇的好坏。虽然目前乡村教师比城市的教师多领取乡镇岗位津贴、农村教师生活补贴,但从目前的国家经费和财政投入情况来看,乡村教师的待遇比城市学校教师的待遇好,但是总收入却不及城市教师,城市教师会有公积金、年终奖等各种隐形福利,乡村教师则普遍没有。

2.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乡村中小学中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明显低于我国的平均值,尤其是低于其所在地城区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值。38.3%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对当前的乡村教师评聘体制不满意,大都认为当前的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没有从实质上向农村中小学和乡村教师进行倾斜,且当前的职称评聘条件不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晋升。

在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职称评聘主要依靠优质课与公开课的评选,而乡村教师参与优质课评比的机会较少,加之自身的实力欠缺且缺乏有效指导,乡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参与优质课评比并取得好的成绩。近年来,国家在逐步提高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编制的总体标准,2009年将我国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编制的总体标准从农村县镇教师水平逐步提高至各级以上的公立乡村小学教师编制标准,2014年将我国农村乡镇地区小学、初中、高中的师生比编制标准分别提高至1∶19、1∶13.5、1∶12.5,2020年乡村教师职称晋升率已达17.71%,远高于2015—2019年的7.47%、2010—2014年间的4.39%,但还需财政等部门的通力配合,给长期任教的乡村教师提供更为开放的、公平的晋升渠道和机会。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标准仍旧亟待优化,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乡村教师发展的评定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