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教、感、悟、行”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模式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教、感、悟、行”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模式研究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郑树彬 户国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闭环体系,其认知与实践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分为“教”“感”“悟”“行”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色与教育重点,通过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教育效果反馈至各个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闭环体系;“教”;“感”;“悟”;“行”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057-02
一、国内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研究现状
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概念又可以简称为“德育”,最早出现在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外国学堂于知育体育之外,尤重德育。”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教育学》中德育的定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中国,德育培育工作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在小学、初中,学校开设“思想品德”理论课程,通过孔融让梨、赖宁救火、董存瑞炸碉堡等真实生动的案例,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高中,学校开设“政治”理论课程,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方面为理论依据,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大学本科期间,学生将进入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学校开设“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理论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领悟人生真谛、认清国内外当前形势、善用马克思理论分析问题、明确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健全人格,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得以全面提升。随着课程思政类项目的开展,将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教、感、悟、行”闭环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
闭环控制是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指作为被控的输出以一定方式返回到作为控制的输入端,并对输入端施加控制影响的一种控制关系。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闭环管理的概念逐渐形成,现已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闭环教育”是与“开环教育”相對立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均属于开环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开始前,设置稳定的教学目标,重视教育的全过程,并具备严谨的考核体系;而闭环教育将前一次教学的效果纳入下一次教学过程中,是前一次教学的补充与提升,可以做到“因差而教”“因缺而改”。
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体系应由“教、感、悟、行”四部分组成,这四个组成部分顺序严格、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1.“教”的过程。“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培育体系的开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但在此之前应为“教”设定目标,也就是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理论教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概念。理论教学课堂可分为思想政治类课程和专业课程思政。从意识形态上分析,“教”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将知识点在课堂上罗列、讲解、分析,这是一个需要双方沟通的过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感兴趣程度、课堂气氛对学生知识的影响、主讲教师的讲课能力、主讲教师对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等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仅仅是学生形成基本观点的过程,学生是否对其认同,是否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都是不可预见的,同时,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课程兴趣不高,上课时间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普遍存在。
2.“感”的过程。“感”是大学生思想培育体系的第二个步骤,“感”是在“教”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个步骤仅能依靠大学生自身。“教”是使学生在心中形成思想的种子,而这种意识的成长则需要“感”和“悟”的过程,“感”是在外界的刺激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完成外界刺激与思想的种子产生共鸣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教”的内容。影响“感”的外界刺激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语言、可以通过行为、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1937年日本开始对华进行侵略战争,亿万中华民族儿女将成为亡国奴,不服输的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帝国的侵略行径,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这些人是因为外部的环境改变而激发了中华人民内心的爱国思想的种子,这是外界环境和内心思想共鸣的产物;电影《焦裕禄》的放映同样影响着人民对敬业的感悟,风沙、水涝、盐碱等“三害”困扰兰考地区,焦裕禄受上级委派,来到这里担任县委书记,兰考遇特大水灾,焦裕禄强忍肝痛,冲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但因长期操劳过度,焦裕禄的肝病持续恶化,于1964年5月14日晨病逝。他的故事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也激发了国人爱岗敬业的思想。
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有的大学生可以产生共鸣,但也有的大学生也可以置若罔闻,我们不能控制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的思想态度,但我们可以控制刺激的频率与事态的发展动向,使大学生朝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3.“悟”的过程。“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第三个步骤,需要大学生自主或不自主地完成。“教”是希望大学生明白道理,形成初步认识,可以认为是内因的产生过程;“感”是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共鸣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外因的产生过程;“悟”则是“教”和“感”共同作用的结果。仅有“教”无“感”则虚,有“感”无“教”则无果,可以说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也可将“悟”看作“教”和“感”的归纳总结的成果,在大学生培育体系中,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这种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心中思想政治元素的种子进一步生长。
综上所述,“悟”的过程是一个单向、不可逆的过程,希望每一次“教”与“感”的碰撞都能在大学生心理留下一些积极的元素。
4.“行”的过程。“行”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这一轮教育的反馈,也是下一轮教育开始的影响因子之一。在完成“教、感、悟”三个环节后,将其“悟”到的思想融入至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便是“行”的产生过程。毛泽东同志曾有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也强调,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同时,“行”也是本轮思想教育的效果体现,将已知输入量纳入下一轮的思想政治教育。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 2021/8/5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科学与思政视角的屠呦呦与青蒿素 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