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本科专业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庆春 邓慧宇 那兵 李建强
摘要:文章基于数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究了这些泛化学本科专业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途径,概括总结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课堂学习、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模式。这一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单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泛化学本科专业;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07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国内高校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是在1983年讨论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时提及[1]。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度提高,相关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提出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相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其方向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人才培养。为此,有学者对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2]。本文的探究可为相关人才培养单位提供借鉴。
一、东华理工大学“泛化学”专业介绍
本文提出“泛化学”的概念是基于东华理工大学的实际构成情况。东华理工大学是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的多学科性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其二级学院之一,目前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在招本科专业。在学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四个专业合并到了一个学院,一定程度上都依赖于化学及相似的实习实践属性,所以笔者用“泛化学”来概括这四个专业。
在2014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四个“泛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毕业生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道德素质”,掌握各自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推行德育素质评价体系
近年来,学院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行“大学生德育素质积分管理”,将培养方案中的相关环节落地落实。
学院余修日教授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素质体系,构建了网络积分平台,创新了德育工作途径,增强了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院德育实效[3]。通过推行德育素质积分管理,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宗旨实际化、具体化、生活化、常态化。推行过程中,依据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
三、打好“课堂学习、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组合拳
(一)强调课堂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
各专业培养目标强调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学时与学分组成表(内部资料)也表明,课堂教学学时与学分占了很大一部分。为体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培养方案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知识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知识教育课程。为突出重点,各专业划定了七门课程作为学位课程,其中通识课程两门,专业课程五门,这七门课程的加权平均分在保证及格的前提下必须高于或等于65分才能取得学位。为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学院各专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成立学院督导组、每学期进行期中教学质量检查、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一定时期内推行无手机课堂等。
(二)注重实习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出于各种因素,四个“泛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所以实习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培养要求的“能力要求”中,包含“应用知识能力”,强调学以致用。在学时学分结构中,实习实践体现为通识与专业教育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和实验课,四年学制内,各专业的集中性实践环节都在30周以上,实验课都在300学时以上。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等四个“泛化学”专业实验实践性强,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实践加深印象和理解。在曾经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用人单位对四个“泛化学”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各专业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一直坚持强化实验实践实习,增加实验实践实习的比重,持续培养此类人才。各专业建立了一批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各专业还结合实际情况,举办系列实践活动,比如应用化学专业坚持举办“化学技能大赛”,生物技术专业多次举办“生物标本大赛”等。
(三)投身科学研究,接触学科与专业发展前沿
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是进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当然,大学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和研究生。但是,不能排除在本科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对于这部分学生,各专业挑选专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利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比如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数据的处理、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投稿、专利文本的撰写和申请、学术道德的遵循等。各专业通过老师找学生或学生找老师的方式,进行双向选择成立科研小组,学院为各科研小组提供尽可能多的开放实验室和科研平台。近几年,各专业有本科生署名的学术论文或专利呈明显增长,不仅满足了各专业评价和认证的要求,也为学生评奖学金和继续深造赢得了加分。
(四)参与学科竞赛,提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当下,适合大学生参加的竞赛种类繁多,层出不穷,比如全国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对于这些综合性或基础性的竞赛,各专业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进行了正面引导,鼓励感兴趣的学生积极报名、勇于参赛。在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竞赛结果可以获取一定的学分。由于全国性的竞赛总决赛名额有限,能够入选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是参加校内的选拔赛。对此,各专业也是鼓励专业老师提供课题和项目,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自由选择,确定下来后成立竞赛小组,按组委会的要求进行阶段性的准备。除了全国性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竞赛外,各专业也有自己极富特色的专业性竞赛,比如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简称PMC大赛),再比如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简称CULSC)。在这两个专业性竞赛中,四个泛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有多次参赛经历,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既让指导老师积累了经验,也让学生提升了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四、持续改進与完善泛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归纳总结了四个泛化学专业的“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课堂学习、实习实践、科学研究、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这一模式,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进入新的阶段,面临新的形势,高等教育也会有新的要求,比如“双万计划”[4]。如何在实施“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的规划时保证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将是面临的课题。对此,四个泛化学专业需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战略持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文育林.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J].高等教育研究.1983,4(2):22-26.
[2]郑美华.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21(1):63-67.
[3]余修日,张家涛,辛育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素质积分平台建设探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1):64-67.
[4]王建华.关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兼评“双万计划”[J].重庆高教研究,2019,(4):121-128.
Exploration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Pan-chemistry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New Era a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Qing-chun,DENG Hui-yu,NA Bing,LI Jian-qiang
(School of Chemistry,Biology and Materials Science,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 33001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of several major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 training ways of these pan-chemical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the new era,and summarizes it as following mode: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moral education as the first,learning in class-practice in enterprises-scientific research-discipline competition.This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new era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alent training units.
Key words:Pan-chemistry undergraduate majors;the new era;talents training mode
收稿日期:2019-07-05
基金项目:东华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程认证背景下基于OBE理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DHJG-18-43)
作者简介:陈庆春(1974-),男,江西高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政策。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构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342”人才 2021/8/5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大学物理质点力学各知识点的能力成分及其支撑 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