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

2021-8-5 14:25:39点击: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凤荣 韩丹丹 武利顺 李风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207-03

当下,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较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其创新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为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创新型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11]。菏泽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与综合类高校有所不同,所以构建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必要的。

本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初步制定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故本文结合菏泽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型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菏泽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定位是建设成具有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一直是菏泽学院的目标,但是在追踪毕业生调查过程中发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所从事的专业大多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并且留在菏泽地区的也较少,大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源地,所以在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地方的方面有所欠缺。精准服务地方,彰显地方特色就是特色鲜明的表现。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进行高水平的应用科学研究,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创造一流是高水平的体现。菏泽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环保问题要靠菏泽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支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强,基础理论扎实,富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门知识,能够在环境保护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咨询和管理等工作,相关企业、政府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环境专业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这一根本任务,是我国地方高校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近几年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菏泽学院提出了“一体两翼,三经四纬”的人才培养模式[12]。一体指“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两翼指“立德”与“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方面;三经指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四纬指德、智、体、美的培养。后来学校结合教育部的相关方针政策,“四纬”变成了“五纬”,即德、智、体、美、劳。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切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制定了三个人才培养方案,即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方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方案。下页表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统计情况。

根据菏泽学院的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德育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识课程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拓宽其知识视野,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专业开设了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33.8%。通识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公共体育、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创新创业基础(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一)、创新创业基础(二)、创新创业基础(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二)、军事理论。而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没有明确到具体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至少选修10学分,其中选修文科类课程不得少于2学分。所有学生需选修“人文与地方文化类”“艺术审美类”课程群各1门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折合和冲抵通识选修课学分。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专业建议选修课程有人际关系学、基础写作、文献检索与社会调查、中外艺术鉴赏、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二)学科课程

要夯实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需要开设学科课程。本专业的学科课程有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图学、工程训练,占总学分的11.8%。

(三)专业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占总学分的35.7%。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三);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三)。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三)”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四)实践课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精准服务地方,顺利开展实践课程,本专业特制定了两套方案——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方案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方案。本专业开设了“课程实践、实践环节、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四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35.5%,与以往培养方案中的实践课程相比,实践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

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实习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本着“校地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菏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多方联系,于2018年4月17日成立了化学化工学院理事会,并与山东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巨铭能源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理事单位建立的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行产教融合,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这些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可以接受学生实习,接受毕业生,还可以接受教师业界锻炼,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课题和各种奖励。学院利用现有的条件为合作单位培训员工,聘请单位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实现合作共赢。为了使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更好地发展,菏泽学院于2019年3月5日成立了环境与新能源研究院。2019年4月4日,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强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推动教学、实训的融合。菏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作为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三、结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构建具有应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梅运军,胡纯,杨明,刘骏,张顺喜,胡文云,张剑.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0):1-2,10.

[2]曾慧卿,刘雷,陈建新,郑博福.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24):154-155,158.

[3]拜玉贤,明彩兵,刘晖.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5,7(675):88-89.

[4]王昱,赵廷红,郑健,范严伟.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地质实践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2014,43(12):51-53.

[5]刘黎,黄云生,马义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转型发展为例[J].市场论坛,2014,(8):50-53.

[6]张清祥.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0):74-76.

[7]杨海,罗相巧.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2):103-105.

[8]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陈远道,郝爱萍,陈贞干.创建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4,42(5):142-143,146.

[9]张金萍,项义军,杨慧瀛.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4,(10):127-129.

[10]沈萌红,黄方平,张惠娣,钱孝华.创新理论为先导,应用实践为抓手——机械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38-341.

[11]季桂起,宋伯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58-59.

[12]姜同松.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3):9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