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1期·“土木工程材料”水泥课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融入

2022-6-17 11:11:35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1期

刘先锋 李东升 赵春花 申春妮 王思长

[关键词] 课程思政;土木工程材料;水泥;思政元素;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重庆科技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土木工程材料”(2020第63号);2021年度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土木工程材料”(2021第98号);2021年度重庆科技学院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项目“样板党支部”(2021第3号)

[作者简介] 刘先锋(1975—),男,湖北麻城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和建筑材料及技术服务研究;李东升(1979—),男,重庆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及土木工程研究;赵春花(1981—),女,四川射洪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及技术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8-20

引言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所有高校及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部人员、全部过程、全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即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立德树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根据各专业课程性质,挖掘、提炼、整理课程中隐藏的德育资源、德育元素、德育思想,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达到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感染力、说服力、引领力的效果[2,3]。

课程思政在具体课程中落地落实,关键在于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文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的水泥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和教学融入探讨,发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隐性育人作用。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水泥教学的基本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教育课,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墙体材料、建筑钢材、沥青材料等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组成、技术性质、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培养学生在土木工程中能合理选用和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对建筑材料进行合格性判断和验收,对检验的数据、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别能力。课程的概念和术语较多,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各章自成系统;定性描述或经验规律的结论较多;实践性、工程性与综合性强。

水泥教学的基本内容如下:“土木工程材料”水泥部分重点介绍了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生产、性质及应用,简单介绍了其他品种水泥的性质和应用,主要包括:硅酸盐水泥的生产、组成、水化和基本性能;掺混合材料的通用硅酸盐水泥的特性及应用;特种水泥的组成、特性及应用场景[4-6]。

二、水泥教学思政元素挖掘及教学融入

1.在导课时,讲授水泥的发明、发展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水泥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果。指出波特兰水泥的发明发展是一个自发渐进的过程。1856年,英国工程师史密顿(J. Smeaton)在重建英国英吉利海峡南端的一座毁坏的灯塔时,在用混有黏土杂质的石灰石作为原料煅烧制备石灰时,发现了“水硬性石灰”,此发现是水泥发明过程中知识积累的一次质的飞跃,但未获得广泛应用。1796年,英国人派克(J. Parker)将黏土质石灰岩磨细后高温煅烧再磨细制成“罗马水泥”(Roman Cement),并取得专利权,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在“罗马水泥”生产的同时期,法国人及美国人采用接近现代水泥成分的泥灰岩也制造出水泥,称为“天然水泥”。1822年,英国人福斯特(J. Foster)将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合湿磨、干燥、煅烧、磨细制成“英国水泥”(British Cement),并获得英国第4679号专利,但由于煅烧温度较低,质量明显不及“罗马水泥”。1824年,英国一位名叫阿斯谱丁(J. Aspdin)的泥水匠获得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专利证书,从而成为流芳百世的波特兰水泥发明人。“波特兰水泥”即当今的硅酸盐水泥雏形。1845年,英国人强生(I. C. Johnson)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烧窑的温度必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从此现代水泥生产的基本参数已被发现,其对“波特兰水泥”的发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7,8]。通过讲授水泥发明的过程及在各国的发展历程,使得学生在故事般的历史发展中,了解学习了水泥的组成、性质、生产技术等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水泥的产生发展是通过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探索而实现的,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知悉世界各国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与重要价值。

2.在讲授中国水泥发展史,特别是从买“洋灰”弱国到水泥大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目前,水泥是一种主要的建筑用胶凝材料,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土木工程材料。在古代,中国有过辉煌于世界的建筑胶凝材料发展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懂得用“白灰面”涂抹山洞,这之后又学会了用黄泥制成浆体用来砌筑土坯墙,到公元前7世纪,开始出现了胶凝材料石灰。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明清时代的“三合土”质量和技术水平都远远高于欧洲大陆的“罗马砂浆”,但是由于我国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与经济的停滞,使得建筑胶凝材料发展到“三合土”这个阶段就几乎停止不前了,中国水泥行业在之后的发展中一直落后于欧洲。在欧美一些国家,建筑用胶凝材料的发展是在罗马砂浆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发展,最终发明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波特兰水泥,与之相应的水泥工业不断成长壮大,水泥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当时,中国用水泥主要从外国输入,生产技术也彻底依赖国外技术,因此中國在那个时期把水泥叫“洋灰”。1949年后,早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水泥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后,中国现代化的水泥企业纷纷诞生,先后经历了立窑生产、湿法回转窑生产、日产2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和日产5000吨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等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水泥工业逐渐复兴。2020年,我国水泥行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水泥产量达到23.77亿吨,连续36年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水泥行业,现在已经扬眉吐气,并昂首阔步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8,9]。

3.在讲授水泥“两磨一烧”生产工艺时,讲明高温煅烧和两次粉磨能耗高、原材料主要是黏土等土地资源,生产1吨水泥排放约0.7吨二氧化碳、2016—2020年每年水泥产量约23亿吨、每年生产水泥排放约16亿吨二氧化碳,进而分析出水泥是一个能源消耗型、资源消耗型、环境负荷大的产品,但目前在工程中又不可缺,没有替代产品。同时指出,如果谁发明或发现水泥替代产品将在建筑发展史上、在社会发展史上有巨大贡献和相当不错的个人收益,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指明方法及途径,如碱矿渣水泥、地聚合物水泥、石膏特别是工业副产石膏替代水泥等,培养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观。

4.在讲授硅酸盐水泥的基本性能时,其技术指标内容来源于水泥标准[10],通过水泥标准的讲授,给学生强调标准的重要性、决定性和现行性,要求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熟读标准,逐步养成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各种标准规范的习惯,以及按照规范做事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无规矩不成方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

5.在讲授水泥应用时,讲述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时,以水泥行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为世界视角的切入点,给学生贯入全球视野观。国内水泥工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从落后逐步走向强大,并在新时代迎来全新的发展篇章。中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最具发言权的行业之一就有水泥行业,同时水泥行业也是我国能够向外出口成套装备、输出工艺设计和相关操作标准的行业。在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水泥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紧握历史发展机遇,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在“一带一路”项目发展上跑出了“加速度”,截至2020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在16个境外国家投资建设了3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已投产水泥产能5,225万吨,在建水泥产能5,920万吨,待开工水泥产能120万吨,其中海螺、华新、红狮、中国建材等都可谓是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其足迹遍布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国家。作为“走出去”的排头兵,中国的水泥行业借助“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平台已经硕果累累,像广大走出国门的企业一样,实现了自身发展,又持续造福了当地人民,推动当地经济振兴和基础建设。需要注意的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充满了荆棘与坎坷,中国水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挑战重重,如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合规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土木类专业是全球范围内大有可为的专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为使自己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具备“走出去”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6.在讲授掺混合材料水泥的特性和应用、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以及水泥性能的影响因素时,选用正反案例,即在恶劣环境下水泥的选择和使用较好地使工程质量得到了保障。一些工程中因水泥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的工程事故,分析事故的原因后发现主要是设计者在水泥种类的确定、施工工程人员在水泥种类的核定、水泥标号的核定、检验、施工、验收等诸多环节没有把好关,没有尽到工程师对工程本身、社会、公众等的责任,即缺乏工程的安全伦理。可见,工程的安全伦理对工程师和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案例讲授中,通过问答和层层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與社会、施工者的能力有关系,与监管不到位有关系,在施工过程中微小的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7.在水泥实验教学环节,讲解实验步骤和边界条件,指出边界条件不一样,如试件尺寸、试件干湿、环境温度和湿度、养护周期、加荷速度等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强调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正确对待实验得出的数据,努力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加强团队之间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强调动手能力和标准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习惯和能力,积极参与家国建设的热情。

结语

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学融入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本文挖掘了“土木工程材料”水泥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及融入方法。在具体教学时,应根据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前序后续课程思政协调衔接、本课程各知识模块思政教学的侧重及学生特点,有选择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相融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专业内容,使专业内容传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得到升华。同时,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个人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和实施,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育人先育己,教师应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