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7期·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2022-6-23 11:04:27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7期

杨志刚,许洁,宋田青,王少华

[关键词] 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发展思路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兰州大学教学研究项目“药用植物学课程‘互联网+’教学模式研究”(2018063)

[作者简介] 杨志刚(1979—),男,河北衡水人,博士,兰州大学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许 洁(1979—),女,甘肃兰州人,学士,兰州大学药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研究;王少华(1980—),男,山西长治人,博士,兰州大学药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药物活性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R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165-04 [收稿日期] 2021-08-18

引言

为了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对药学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药学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设置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深入改革,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院校已达110余所,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已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然而,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指标评价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现存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建议以适应医药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研究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为重点,着力于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学專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提供发展思路。

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

截至202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在校总规模达到267万人,其中专业学位招生比例已超过60%。2011—2018年,全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累计招生人数约1.15万人。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布局规划、教育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等高等教育范式总体设计,为工业药学、临床药学和管理药学等医药行业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药学应用型人才[1]。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可满足行业需求职业目标特征。虽然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难以满足国家对应用型高层次创新性药学人才的需求。

(一)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特色不够突出

长期以来,高校致力于学术研究生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起步较晚。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领域集中在工业药学、临床药学和管理药学领域,注重培养“创新型药物研发人才”和“药师型人才”[2]。目前,多数导师在培养过程中仍以论文作为成果主要产出目标,对专业型高层次硕士人才培养在解决应用性问题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专业学位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不明确,不能较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而且,体现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位论文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很多院校在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规划不到位,部分院校的培养模式以“校企联培”或“分段式外派”等方式为主,作为实践基地的医药企业实践育人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实践培养的制度建设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完善,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差别不明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难以保障。

(二)“双导师制”落实不足

多数院校中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人员为主,在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经验等方面有所欠缺,很多导师没有转变教育理念,仍然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学生,培养评价指标多数还是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参与的课题也是以基础研究为主,而与企业等联合的应用性课题不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造成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这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一致的。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建设“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即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进行学术指导的同时,配备校外导师进行实践能力训练指导。但是,由于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间缺少深入、紧密的合作;同时,“双导师制”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双方职责不清晰,造成了学术指导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不平衡,培养效果欠佳。此外,学生在“外派实践”中要离开熟悉的校园生活,学生自身对赴校外实践的意愿较低,能动性不高。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管理不规范

高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药学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保障,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培养单位往往将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主观地认为仅仅为研究生实习实践而建立,导师与实践基地缺乏深入合作,不能通过学生实践过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从而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对实际岗位中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前沿技术问题的进行深入探索。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方案与课程设置缺乏细致深入的设置与安排,造成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一些培养单位的实践基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建设管理不规范,实践基地对指导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注度不高,个别实践基地在带教指导教师、经费投入、硬件条件等方面不足以支撑专业学位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与药学专业学位高层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宗旨差距较大。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基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与面临问题,为加强新时代研究生培养,对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二、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及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

(一)德育为先,加强培养过程德育建设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教师和导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使每位教师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能够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核心内容,又能熟练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不断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结合健康中国战略、创新药物关键技术、疫情防控等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人文底蕴、崇高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药学专业人才。

(二)创新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应该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提升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课程建设要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医药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出发点,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行。如临床药学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包括药学基础知识与进展等专业基础课,以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等选修课程。此外,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应包括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药物及体内药物分析,以及药品生产模拟训练等。还要根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构建多种校内外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围绕不同培养方向选择适宜的实践内容和地点,例如管理药学方向可在国家药品检验机构进行药学注册申报、监管等内容的实践。

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前沿性、跨学科性。在课程结构和教育学改革方面,要设置覆盖面广、要求高的核心课程,同时,在案例使用上,要推广优秀案例的使用,例如主动使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的案例,不断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质量。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实践和应用,并实施“双导师制”。通过深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校外导师一般由制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技术总监或医院的总药剂师或药监部门的总检验师等担任。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能接受校内导师的学术指导,又能在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下,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3]。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授。校外导师从联合培养单位遴选并由培养院校进行资格认定,学校为联合培养的学生定制培养方案,到企业实践实习两年。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且能够参与药物研发项目,提前适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提高了其就业竞争力。甚至一些培养单位与海外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地,如中国药科大学在美国建立了海外基地,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出国进行专业实践。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FDA的政策法规,拓宽国际视野[4]。联合企业还可通过产业教授激励与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以研究生培养为纽带,构建学校与医药企业、医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研究生与校企双导师合作,既能够发挥学校理论优势,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和醫院优势,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和临床需求,共同完成课题,并要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四)面向医药行业需求,推进药学专业学位与执业药师资格衔接

专业学位教育需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紧密结合。然而,我国药学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培养趋同化较为严重,培养标准与相关行业发展和职业用人存在差距,造成人员的重复培训和教育资源浪费。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未能有效衔接。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则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较为紧密,获得专业学位是职业准入的门槛,如在美国想获得执业药师资格必须先取得药学博士(Pharm.D)学位[5]。通过合理构建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和相关岗位职责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美、英、日三国药学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仅为药剂师[6]。

随着我国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加强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紧密结合,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的特色,如为医院培养具有药师资格的临床药学专门人才,为药品流通、管理机构和药店培养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人才等。面向人民健康和临床合理用药需求,着力培养新药研发、生产、使用等方面人才,特别是面向临床实践的高层次、专业性临床药学人才,逐步使药学专业学位与执业药师资格认证有机衔接,更好地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

(五)注重过程培养,建立健全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加强培养全过程管理,在开题、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关键节点建立监督及评价体系。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实践技能以实践基地训练为主,形成校内和校外相互补充、深度融合的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全部进入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实践及科研训练,根据专业方向选择实习岗位,形成面向药品生产与市场、药品检验、药品临床应用、药物研究等不同方向实践及专家资源。研究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如技术改进、新药研发、生产流通、注册申报、药学服务及药品监管等实际问题,要突出选题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学位论文从专题研究、技改方案、注册申报、典型用药分析等角度体现出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实行“双导师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校企双方导师分工明确,论文选题后,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实践基地导师则主要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安排、现场学术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初审等[7]。

藥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面向药学职业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过程中应精准定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注重药学实践训练,制定包括论文专利、标准制定、技术改进、新药研发等多方面能够适应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的标准体系,保障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结语

随着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培养高层次专业应用型药学人才是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深入改革和医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药学专业学位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新时代要继续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应注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与企业、医院联合培养,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和临床需求,着力提升研究生实践应用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