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姜义成 张云 李鸿志 李杨
摘要:早在19世纪科教融合的理念就被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科教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高等院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編号:1674-9324(2020)15-0297-02
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各高等院校培育高层次、高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路径之一,对于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我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加重视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1],将科教融合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之中,推动我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一、科教融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在国外,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科教融合下人才培养理念、效用和模式研究等方面。科教融合概念首次出现是在19世纪初德国的柏林大学,当时的教育家洪堡提出了“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理念[2],首先明确了科研与高等教育的内在关联,这是科研与教育相互融合首次被提出,是科教融合思想的起源;19世纪后期,美国教育家吉尔曼借鉴柏林大学的思想,将科教融合思想引入研究生课程,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展实施,完成了科教融合在研究生课程领域的拓展;19世纪末期,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高等院校看到了科教融合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通过借鉴德国柏林大学的经验,开始进行科教融合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有效推动了科教融合思想的人才培养发展;进入20世纪,美国大学的教育有效推动了科教融合的发展,博耶发展了洪堡的“教育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推动美国本科教学纳入科教融合教学理念的进程。现如今,国外高水平的科研研讨性教学体系较为完善,很多高等学府,如柏林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鼓励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小组,启动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支持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重视科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国内,我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科教融合正在成为国内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家的认可,成为一种在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选择。我国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科教分离”,这一阶段大学校园的唯一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并没有把科研活动纳入高等教育之中;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科教结合”,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得到大力发展,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的出台使高校教育和科研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科研与教育无法同步发展,结合却并不融合;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期至今的“科教融合”,国家先后启动“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国内高校的科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支持高校学子在本科阶段参加科研工作,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不断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深入落实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我国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有机衔接。
二、科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科教融合的理念思想虽然在我国各高校都进行着相应实践,但其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科研与教学仍存在彼此分离现象,不能够深度融合。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道程序,每年牵动着数百万家庭的心,应届生进入大学校园本身就存在能力不足、能力不够等问题,造成大多数高校都不能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科教融合的教育,而且很多高校内部对科研和教学的划分过于死板,没能做到灵活变通,虽然高校的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只是参与其中的人受益颇丰,没能把科研的成果引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未能体现其教育价值。
除此之外,国家社会对科学研究尤其是创新性研究的迫切需要使得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项目号过于功利化[4],院校内科学研究过于强调其经济效益,不能及时满足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没有立足之地,这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满足国家生产生活的一种工具。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科研地位的增高,科研成果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现实财富,科研项目的投资方需要的种种要求,科研人员都需满足之,使得科研成为满足一方的功利化行为,没有和高校教育紧密融合,没能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管理与教学还更多地依赖于以往形成的固定模式,教务管理视为简单的机械性工作,教书育人没有足够丰富新颖的知识内容,多年的课本教案不曾更新,只重视学生对固有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不足,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与发展,使得学生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得不到引导,丧失科研兴趣,同时反作用于高校的教师,使教师只需满足现状即可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模式化、固定化,无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更新,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利益的驱使下,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通过科研成果评选职称,增加收入,从而加重了教师忽视教学方面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如果无法将教育的主客体有机结合起来,就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科教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国内高校追求的理想的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措施才能实现的,创新源于实践,各高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科教融合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地将科研与教学贯彻在教学过程之中。
一所大学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决定着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要把科教融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之一,妥善处理好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让科学研究服务高校教学,让高校教学为科学研究储备人才。要建立适应科教融合发展的制度措施,引导并支持优秀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增加教师职称晋升中教学指标的比重,促使以前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综合考虑科研与教学。高校要树立科教融合的理念,鼓励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风貌,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论坛、讲座活动,引导学生将科学研究和专业知识融合起来,释放学生创新创造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科教融合理念的认识与发展,总结分析国内外科教融合的发展现状,重点提出科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教融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创新协同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科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以促进我国科教融合的改革与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我国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温辉,等.国科教融合助推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9,(03):55-56.
[2]房宏君,朱玉芳.国外科教融合育人研究及改革进展[J].时代经贸,2018,34(41):94-95.
[3]董涵琼,刘辉,赵醒村.科教融合:起源、演变、问题与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9,5(2):129-134.
[4]杨文利,等.以科教融合育人观为导向培育本科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新科技,2018,(43):70-74.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独立学院“一对多”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 2021/8/5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