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2期·基于专业认证的“热工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2022-6-16 11:50:13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2期

聂少武 李天兴 苏建新 李聚波

[关键词] 专业认证;热工基础;教学改革;课程目标达成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构设计及应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9-49);2021年度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热工基础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21BK150)

[作者简介] 聂少武(1983—),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齿轮设计制造技术研究;李天兴(1975—),男,河南孟州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齿轮测量技术研究;苏建新(1971—),男,河南洛阳人,博士,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齿轮成形磨削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2-0071-04 [收稿日期] 2021-07-07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将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1,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共计12条毕业要求,为了满足这12条要求,对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探索十分必要。

“热工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合理利用能源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工程素质[3],开设“热工基础”课程的主要作用是要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节能环保意识,将节能原理和措施应用于专业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热力学和传热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工程计算,并能利用热工知识分析解决工程中的热力过程和传热问题。2016年,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之后根据持续改进的需要,我校修订了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目标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模式无法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课程特点及学情分析

“热工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综合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础知识,涵盖了热力学定律、热力过程、理想气体的性质、热工设备及装置、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各自数学模型和传热换热计算等内容。课程知识繁多且琐碎,基本定理和基本定律较多,理论性强,计算公式较多,一些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高。另外,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很多知识点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如动力装置和制冷装置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传热过程的分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体现。如果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则更容易掌握课程理论知识。

我校“热工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学生在第6学期授课。在基础知识方面,学生之前已经先修了“高等数学”“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一方面具备了求导、微分、积分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对热力学基本定律和一些基本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专业课程方面,他们已经学过了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程,对流体的性质、状态、连续性微分方程、动量微分方程、伯努利方程等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通用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积淀为热力学和传热学(尤其是对流换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具备热力学和传热学方面的工程专业知识,并能在热力过程和传热过程中进行运用;(2)能力目标:综合运用热力学和传热学中的基本定理和基本定律,能够对复杂的热力过程和传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并提出解决方案;(3)素养目标:通过对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学习,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问题分析

结合专业认证背景下“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当前课程教学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无法达成。

(一)教学课时与课程内容不匹配

“热工基础”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点琐碎复杂,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新的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理论学时由之前的26学时压缩至18学时。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授课内容依然要涵盖热力学两大定律、理想气体性质及热力过程、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概念及传热换热计算等内容,相对之前授课内容并无明显减少,结果出现了教学课时与课程内容不匹配的现象。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学习消化更多的課程知识,导致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学习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二)授课知识内容与实际工程问题脱节

“热工基础”课程除了理论性强之外,也有很强的实践性,很多知识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热机的工作效率、空调的制冷原理、暖气管道的传热问题、双层玻璃的隔热问题、蒸汽管道的散热问题等。由于课时受限,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知识灌输,关注点聚焦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完课程知识点,而忽略了实际工程问题的引入,造成学生对课程理解不够深入,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何用处,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度不高。另外,过多关注书本知识,缺少实际工程问题的引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利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促使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手段与课程评价方式单一

“热工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推导公式较多,为便于学生理解,早期教学采用板书形式,学生反馈效果比较好,但是在一些知识点讲解上,由于缺乏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理解起来不直观,如流体的流态层流和湍流。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得该课程學时大幅减少,为了能完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转变成了PPT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缺少了相关公式的推导过程,在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上,学生听起来懵懵懂懂,如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克劳修斯不等式等公式的推导。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协调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值得进行探索。另外,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实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由于学生课后作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平时作业呈现的结果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无法对学生的平时学习进行实时监控,授课方法得不到及时调整,使得期末考试成绩达不到预期,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三、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新版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要求,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下“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文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教学内容的编排重构、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课程思政是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将思想引领、专业学习、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高等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创新和升华,能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4],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5]。对于“热工基础”这门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意识到该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到该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该课程也有很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关联,如通过介绍我国能源的利用问题及节能减排措施,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介绍热力学两大定律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世界观及科学探索奉献精神。这些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一方面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对学习的再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重构

针对“热工基础”课程教学课时少、授课内容多,两者不匹配问题,提出了教学内容分类编排重构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地学好、学懂这门课程,除了采用PPT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授课方式外,还增加了在线课程的学习,授课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对于一些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定理、传热学传热方式的介绍等常识性内容,采用录制单个知识点短视频的形式,并发布到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课前在线学习;对于一些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如热力设备的工作循环、稳态导热、传热问题、换热问题等,采用PPT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讲解,在讲解过程中,通过PPT图片或视频引出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推理性强的公式,如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克劳修斯不等式、稳态导热数学模型等相关公式的推导,采用板书形式进行课堂推导。这种将知识点进行分类编排重构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课前时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充分利用,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上以教为主,进行知识“灌输”,过多的关注教师教的效果,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往往关注不够。现在教学理念必须转变,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教学重心由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方向转变,通过教师“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工程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对问题层层分析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以工程实例为背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自主学习;第二步,与学生协商问题解决方案,采用层层递进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由浅至深去分析问题;第三步,引入新课,通过第二步的深入分析引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此开展对新课的学习;第四步,在新课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解决抛出的工程问题;第五步,针对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在线测验,检验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第六步,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列举主要知识点及重点难点,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并发布作业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以平壁的一维稳态导热为例简单介绍授课过程。首先抛出双层玻璃的导热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双层玻璃的隔热原理,接着结合本节课知识点学习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出增大隔热效果的措施,最后将问题进行延伸,引出双层玻璃的传热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完成测验,检验学生对一维稳态导热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为了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课程的评价方式实现了多样化,强化了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平时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如采用课堂测验、课堂讨论、课堂汇报及现场答疑等课堂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针对课堂互动环节中所反馈出来的共性问题,通过课堂集中讲解,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平时综合成绩构成及比重,检验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通过提高课堂活动成绩、提高平时综合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至40%),以成绩为激励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及课堂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终的学习改善效果,促使课程目标的达成。

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本文对“热工基础”课程特点及学生情况进行了学情分析,针对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一些主要改革措施:(1)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2)分类编排重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课堂参与度;(3)转变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能力目标,以工程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措施有助于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利于该课程的持续改进,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