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0期·“全灾种,大应急”需求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2022-6-20 13:22:11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0期

赵婧昱 卢世平 邓军

[关键词] 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 G64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0-0033-04[收稿日期] 2021-07-16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要求加快推进国家应急能力和应急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随着应急管理部成立,“全灾种,大应急”模式的推广,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应急学科方向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2]。

应急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突发事件,涉及能源化工行业和人类生活各个领域,是典型的交叉性学科,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建立响应了国家战略,满足了国家应急管理事业发展需要。

一、应急技术与管理课程体系立体化建设

应急行业的现实迫切需要发展应急科学和工程教育,应急救援队伍的整合与协调,以及国家应急能力的增强,对应急人员规范性和专业性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我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普及和发展可以有效地开展科学应急工作。研究应急科学与工程的目的是事先减缓或预防紧急情况,事后恢复并减缓紧急情况,并在新阶段采取预防措施(如图1)[3]。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需设立多学科综合化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风险辨识、灾害管控、指挥与决策等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目前,国内开设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急特色不明显,知识体系不全面。因此,本文以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从课程思政、专业知识架构、创新能力三个维度创新性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4]。

(一)课程思政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是载体和依托,“思政”是价值引领与精神教化。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5]。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在传统的思想道德课程之外,还应着重在专业课程内融入思政内容,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应积极打破目前固有的课程生态环境,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系统效应,丰富教学内容,来促进课程内涵的建设。在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防爆学、危机应对与舆情管理、应急法律法规、重大灾害预防与预警、应急救援指挥策略中均融入课程思政,展示我国大国风采,结合社会现状,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积极接受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

(二)专业知识架构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注重广基础、宽口径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通識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设立优先等级与基本构架,形成特有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将专业课划分为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每个类别中划分优先等级,将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公共管理学、运筹学等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的优先级课程,重点教授力学、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将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防火防爆工程、灾害风险评估、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心理危机干预、重大灾害预防与预警等课程作为特色的专业性课程,重点教授在各类灾害事故发生前、中、后期的处理方法与手段。此外,加大第二课堂和选修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因材施教。

(三)创新能力

对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通过工程制图、应急仿真与模拟、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从理论方面引导学生的科研思维,打开科学研究的大门。从创新能力提升实验、数学建模等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结合高校各类科技竞赛,如互联网+、安全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种类丰富的优秀平台,切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做好准备。

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多层次建设

根据大量研究分析,目前可将应急学科的研究分为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和应急管理五大方面,最终研究可衍生出应急文化。因此,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借鉴这五大方面的研究,建立多层次课程体系。

(一)应急科学

应急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即应急科学学与应急基础自然科学理论方法,其目的与最终形成内容如图2所示。主要研究突发事件发生前后,以及整个过程中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掌握突发事件发生规律[6]。针对此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开设了危险化学品管理、机械与电气安全、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防火防爆工程、灾害风险评估等课程。

(二)应急技术

应急技术主要来源于涉及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应急设计,包括不同行业或领域的实践技能,分为基本技能,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从而形成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应急技能体系(图3)[7]。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通用技术,在课程建设中设置了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应急救援指挥策略等课程、应急识图与地图制图、危机应对与舆情管理等应急技术类课程,并结合上述课程的课程设计,实操掌握救援装备操作维护、安防预警、舆情监控等应急通用技能手段。

(三)应急工程

应急工程必须在短时间内实施。为了防止可能导致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某些或多种潜在危险的发生,必须采取应对措施。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主要从工程设计、施工、投产、报废等全过程考虑和设计课程,为此,开设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及相应的课程设计,配合公共经济学和项目管理与经济分析等课程,为学生在应急工程管理方法、施工方法、试验设计等应对方面奠定基础。

(四)應急产业

应急行业涉及范围很广,主要用于应急情况的应急处理,包括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响应和救援以及事后恢复和重建[8]。我国将紧急情况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保障事件。

应急行业的上游提供用于应急管理的相关技术、设备、材料、解决方案和工程建设,而下游则处理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保障事件。当前,我国的应急产业还存在很多诸如“重处置、轻预防”的盲点,针对这些盲点我们开设了重大灾害预防与预警、安全文化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公共卫生学等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应急产业工作打好理论基础,结合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应急产业服务内容,明确就业目标。

(五)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二是统一事前、事中和事后紧急情况的管理。应急管理也是政府核心职能的一部分,主要涵盖四个内容,即预防、响应、处置和恢复,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闭环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强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以尽量减少紧急情况的发生,避免紧急情况的升级和扩大[9]。

应急管理是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负面影响进行科学分析的独立学科。它有效地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并使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监测、响应、控制和应对紧急情况(如图4)。根据这几种情况我们开设了“应急法律法规”“公共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应急管理内容,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结语

根据应急学科与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具体实例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培养学生的应急意识。在教学中引入复杂的知识体系,并辅以微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想、专业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三个维度,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从培训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向理论结合实践型人才的转变。目前,已经建立了基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专业技术、实验培训和现场实践的多层次紧急学科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