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郭敏玲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语文核心素养”成了新时代学生的关键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尝试从开放性问题、全局性理解、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多样性评价等方面,阐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25-02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成了新时代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其中,“批判性思维”是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而反观当前语文教学实际,传统课堂依然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导,以分析讲解代替阅读实践与思考,学生停留在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培养方面缺少深度的发展。
而小学高年段,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这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开放性问题,思维发散于问号前
在平常教学或者观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节语文课的容量很大,教师提出的问题很多,在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知识的传授似乎水到渠成了。一节课下来,在师生互动中,答案出来了,知识掌握了,课堂也热闹了。然而,我们细细思考,会发现,一节课中,教师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闭合性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而这些答案也许学生本来就已经掌握了,或者在预习过程中已经理解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的是什么呢?他们在课堂上有思维活动吗?他们的核心素养真的有提升吗?在不断地进行追问的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唯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匣子,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也提到,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1]。所以,我们在平常阅读教学中,应该减少闭合性问题,减少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多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全局性理解,思维在理性中沉淀
开放性的问题还需要以全局性的理解为基础,而不能一味地讲求开放性。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时,我引导学生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进行探索——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学生议论纷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他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而有的却不这么认为。有的人提出,怀特森先生讲授“猫猬兽”的动物后马上随堂测验不好,因为信息不对称,他欺骗了大家对他的信任,他们也未能有时间去思考和查找资料。也有的认为怀特森把“本次测验的零分纪录都将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不好,可以给他们一点教训,让他们学会质疑,但记录在成绩单上就太残忍。没想到最后两个观点提出来后,很多同学都表示赞同。当我为他们能自主地提出开放性问题并具有批判性思维而沾沾自喜时,一份作业泼了我一盆冷水。当天的《阳光学业评价》作业中,有一道题,你怎么评价怀特森先生,结果大部分都给予负面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坏老师。看着这样的作业,再看看课文的标题——《我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地陷入了思考,到底有没有做错呢?
第二天,我决定重上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我”,站在“我”的角度重新思考,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生从“我”的成长、“我”的变化、怀特森先生的动机等方面去评价怀特森先生,这时,大部分学生会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评价怀特森先生,肯定了怀特森先生。当然,还有一两个学生认为怀特森先生的做法不妥,但也肯定他的动机与效果。而这时的表述已经是具有全局性的了。
开放性问题与全局性理解并驾齐驱。它们都具有生活价值,在学习者未来可能的生活里都十分重要。以全局性理解的形式出现的答案通常会带来更具体的开放性问题。[2]我想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更要引导他们全局性地理解,只有两者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合作探究学习,思维在讨论中碰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学习模式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是将传统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提升为部分学生所构成的小组内思考。[4]在合作探究中,生生互动,会让我们常常惊喜于不一样的课堂生成。所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思维在自由的讨论中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
四、多样性评价,思维在赏识中开花
面对如此开放、自由、合作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难题。笔者认为,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评价的评价,便是最好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思考,我们只需要微笑地点头,不做“对”与“错”的评判。因为一方面,“对”与“错”本来就不重要,重要的不只是得到答案,无论你理解得多么充分,关键在于学习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艺术与技巧。另一方面,当我们慢慢地不去评价学生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对与错、答案的高下之分之后,我们会发现,发言的人会越来越多,学生会越来越大胆地表达自己,思维也在表达中不断发展。所以,多样的评价,除了我们日常的正面评价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面对开放性问题时做出肯定、赏识性的不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之花自由绽放。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学生重要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要求。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以全局性理解为基础,以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多样性评价为保障,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发现与质疑中向更深处探索。
参考文献:
[1][美]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为未知而教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71,73,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3]秦必强.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8,(23):84-85.
[4]王尧.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4.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 2021/8/5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导课环节渗透人文精神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