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构建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构建探索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小欧 孙磊 刘淑慧
摘要:思想引领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是由理论知识、感召力、协调能力、精神愿景和自我效能五部分有机结合生成的体系,即具有较高思想引领能力的高校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理论水平,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沟通影响力,日常管理等工作的协调能力,坚定的内在心理情感状态以及自我控制和激励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451.6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27-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引领能力”、做好“引路人”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核心能力和基本要求。本研究将在文献研究基础之上,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实际,了解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的内涵和核心要素,并探索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中,按篇名检索,发现以“育人能力”为主题检索论文有218篇,其中關于教师育人能力的仅有125篇。以“思想引领能力”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仅发现37篇文献。可见目前对于教师育人能力或思想引领能力的研究成果仍然较少。
1.关于思想引领能力内涵的界定。目前对于思想引领能力内涵的界定,学界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各有自己的观点。综合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直接界定法,张希跃(2011)认为思想引领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在思想、品质、知能、心理等层面的基本特征。[1]朱红春(2010)认为思想引领能力是指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生服务工作中所具备的本领[2]。二是比较界定法,在文献中,对于能力、素质、胜任特征等概念仍存在一些混淆,甚至出现混用的情况。部分学者通过概念对比进行概念的界定,如赵雅卫(2013)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而思想引领能力是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体现出来的解决思想引领问题的能力。[3]
2.关于能力结构。依据维度标准,主要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类:一是二维划分法,如侯艳茹(2009)认为工作能力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能力。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基础的部分,外化能力指技能范畴。[4]二是三维划分法,如彭庆红(2006)将能力结构划分为管理能力类、专业知识类和个人思想政治类。[5]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2013)等在教师选聘模式中提出教师的能力模型建构,认为能力模型包括三个方面:服务及管理素质、服务及管理技能、自我发展。[6]三是四维及以上划分法,如郭爱英(2011)认为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7]姜晓玲(2007)提出教师应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成就动机、职业道德,并强调教师能力的体现关键在于实践。[8]
综上,思想引领能力具有多层次结构,包括能力和品质维度。其是指向于工作效果的,即达到引领学生思想的目标。一般而言包括了理论层面、能力层面和精神层面。
二、问卷设计及检验
本研究综合已有的成果,设置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因素筛选表,经过小组讨论共选出86个相关影响因素。经向教师和学生征求意见,最终统计出频次较高的55个影响因素。最后通过专家打分,确定了35个关键影响因素,形成了关键因素表。根据关键因素表设置问卷,调查题目一共包括35道题。经过问卷预测,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s Alpha值为0.963,证明本问卷设计信度可靠。根据因子负荷矩阵数据,采用有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检验法考察问卷结构效度。由于大部分题项负载在某项公因子上大于0.5,仅有5个分题项未达到,但也都在0.4以上,表明聚合度高,而同时在其他公因子上大部分小于0.4,表明区分度高,以上两方面说明问卷结构效度好。据此正式问卷生成。
三、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建构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思想引领能力的结构模型。选取1500名海南省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459份,其中男生760份,女生699份。通过对数据进行KMO抽样适当性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58,说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得到一个因子负荷矩阵,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累计解释的变异量为69.445%。因子负荷矩阵如表1所示。
通过旋转成分矩阵,依据公因子值的大小,将题项进行因子归类。
为了保持各项之间题量的大致平衡,问卷维度因子载荷允许的情况下(大于0.4)做了部分调整。最后按各维度组合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除了条件素质最小为0.76,其余均大于0.8,具有较高信度。(见表2)依据各题项内容对因子进行命名,最终提炼出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的五个维度因子。由此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构建完成。(如图1)
四、小结
本文在梳理了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已有研究基础上,探索构建了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结构模型,在以海南部分高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进而构建思想引领五因子结构模型,即理论知识、感召力、协调能力、精神愿景和自我效能。当然,由于调查对象的覆盖面有限,本模型和量表还需要修改以及完善。但毋庸置疑,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索高校教师思想能力结构以及更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校教师思想引领能力建设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希跃.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2).
[2]朱红春.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0.
[3]赵雅卫.对高职学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4]侯艳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四步曲”对高校教师职业素养“新要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6).
[5]王政书,苏文明,吴薇莉.高校辅导员选聘模式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
[6]彭庆红.高校教师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7]郭爱英.关于高校教师职业素养问题的思考[J].高校教师,2011,(8).
[8]姜晓玲.高校辅导员的能力分析[J].新西部,2007,(18).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网络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2021/8/4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价值包容与 2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