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7期·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差异化教育改革研究

2022-6-23 10:53:55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7期

刘鲲,李晓跃

[关键词] 创新创业;非传统生源;差异化教育;扩招;高职院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差异化教育研究”(GD20CJY49);2021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差异化教育研究”(2021GZGJ168);2020年度广州市教育政策研究课题“百万扩招背景下广州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ZCYJ20104);2020年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校二级院系党组织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研究”(2020SZ05)

[作者简介] 刘 鲲(1980—),男,湖南益阳人,博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李晓跃(1984—),女,广东揭阳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7-0009-04 [收稿日期] 2021-10-06

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是我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是从供给侧解决当前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1]。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

高职院校连续三年扩招以后,生源结构相对于以往传统生源发生了较大变化[3]。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4],本研究针对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非传统生源群体特性开展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期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为高职教育实现从数量到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百万扩招的时代意蕴

(一)百万扩招:普及高等教育的“临门一脚”

1999年大學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加快了大众化“门槛”,时隔20年之后,2019年高职百万扩招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临门一脚”。由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2019年国家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任务目标,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跨入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和覆盖率将会越来越广,全国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逐步加大,国民整体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百万扩招: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器”

稳定居民就业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一方面,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低水平无特殊技能群体难以找到适合工作,以至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就业困难群体“三和大神”[5]。目前90后和00后已进入就业市场,他们对就业比较挑剔,如果不积极稳妥地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增速放慢、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社会对高质量体面就业的期待,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三)百万扩招:扩大就业的“缓冲器”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因其文化理论基础、技术技能素养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百万扩招后,这部分群体进入高职院校,通过2~3年“缓冲”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有尊严、更体面、高质量”就业。

(四)百万扩招:劳动力职业发展的“加速器”

职业培训是推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重要一环。通过百万扩招进入高校后,这部分特殊群体,在高校接受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且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的“提质加速”。

二、扩招后非传统生源差异解构

高职百万扩招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这四类非传统生源群体存在自身差异,在高职教学和管理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差异特征,以便“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退役军人

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人,并且每年以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6]。庞大的退役军人群体,已成为高职院校扩招的重要来源。该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政治性强、吃苦耐劳、身体素质好、团队协作能力强。(2)正当壮年,可以接受全日制学习。(3)享有退役军人入学优惠和补贴政策,家庭经济负担轻。(4)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军民两用”专业技术技能,比如烹饪、驾驶、养殖、维修等,有一定的产业学习背景[7]。(5)服役期间与社会接触机会较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断层”。(6)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动机较强,希望继续学习深造其在部队原有相关专业,或学习一门新技术,实现体面就业、稳定就业。

(二)下岗失业人员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转型升级、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网购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等诸多影响,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他们主要具有如下特点:(1)年龄偏大,文化和技能水平较低,家庭负担较重,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有难度。(2)经历过下岗失业,心理较为敏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3)学习基础薄弱,专业学习经历少,学习能力不强。(4)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历,想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改变下岗失业窘境。

(三)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涌入城市,他们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年龄普遍较大,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家庭负担较重,难以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2)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部分人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缺乏理论指导。(3)在就业需求方面,一部分人希望通過学习,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毕业以后留在城市;另一部分人则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朴素情感,希望通过努力,进一步学习农业相关专业知识,将来返乡创业,改变家乡面貌[8]。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厄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仍然是师资队伍匮乏。因为创新创业综合性较强,要求教师既有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又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从业经历和行业经验。高职院校同时兼备创新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师较少,当前,授课教师多为行政教辅人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管理类专任教师。除管理类专任教师外,其余人员普遍存在理论不足、创业经历缺乏等短板。

(二)人才培养方案差异性不强

高职扩招后,不同生源群体进入高校,相对传统生源,扩招生源普遍存在工学矛盾、学习基础薄弱、经济压力较大、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但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仍延续扩招前的传统模式,不能适应扩招后非传统生源群体特性,不能满足其教学现实需求,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三)课堂改革推进困难

传统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存在不同程度的“填鸭式”教学现象,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扩招后非传统生源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接轨存在瓶颈,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课堂革命”模式存在一定难度。

(四)专创融合、产教融合不紧密

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脱离实践、“纸上谈兵”的问题。因授课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经验,造成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脱离行业、企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跟专业结合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9]。因缺乏足够的校内(外)创业实践平台(基地),导致学生的创业实操环节流于表面,部分高职院的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考核,以项目汇报“路演”结课,缺乏将课程中开发出的创业项目进一步孵化、落地的动力和依托基础,将创新创业课产生的成果进行转化存在技术壁垒和门槛。

四、扩招后创新创业教育解困之道

(一)开展职前职后培训,建设专兼职师资队伍

针对非传统生源特性和“双创”教师先天能力不足,应针对性地开展“双创”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提升“双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职前培训,让非创业领域出身的行政教辅人员掌握较为全面的“双创”原理和基础,并针对非传统生源特点安排个性化教学培训。通过职后培训,让“双创”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掌握挖掘、孵化学生创业项目的技能技法。帮助“双创”教师针对非传统生源学生特点,挖掘他们的创新创业项目,充分运用“双创”科研与教学成果服务军工、农产品、养殖业、服务行业等,为科技成功转化和项目创业落地做好前期准备。

针对创新创业教师缺乏行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的问题,应加大力度从企业和社会引进具有丰富行业和创新创业经验的兼职授课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实践优势,整体提高“双创”教师队伍素质。聘请退役军人企业家、下岗创业成功人士、知名农产品经理人等担任双创兼职教师,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与大学生分享自身经验和创业心路历程,推进创新理论和创业实践一体化进程。

(二)因材施教,分类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扩招后,非传统生源与传统普高或中职毕业生源存在较大学情差异,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改变原来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生源特点,灵活设置学习方式和时间,因材施教、分类施教,探索制定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和学分银行。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总要求,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提高非传统生源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扩招生源已有教育程度和学习基础,分层分类教学,保证扩招生源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面,既要按照教育部扩招政策相关要求,又要综合考虑非传统生源教育背景、从业经历、在职岗位、已有资格证书、既有技能成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等多种因素,灵活安排设置教学实践活动。

(三)实施课堂革命,创新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应大力推进对分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淘汰纯理论说教的“水课”,打造“金课”。但扩招后的非传统生源,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推行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改革之前,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训练,大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适应与新信息技术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

在推进课堂革命的多种教学改革中,针对扩招生源特点,“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推广价值。对分课堂教学理念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此后,陆续在国内诸多本科高校应用。对分课堂强调师生权责对分,其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由教师讲授,而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时间错开,在课后留一周的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内化吸收;相应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评价,并且关注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10]。

目前,对分课堂应用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中并不多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扩招生源差异性特征,对“对分课堂”在创新创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有益探索。将教学过程安排分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既彼此独立又密切相关的三个环节,简称为“PAD课堂”。

(四)加強专创融合,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为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始,就在专业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效解决专创脱节问题。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通过以赛促教,分层递进,促进专创融合。通过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从校赛、省赛、国赛中一步步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联合校友、知名企业、社会资源等多方力量,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校企协同合作中心。同时,结合扩招生源特点,可校企共建“校中厂”和“厂中校”,订单式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将企业生产实践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生产痛点,搬到真实的创新创业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企业解决生产实践难题。

结语

百万扩招后,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大量非传统生源进入高职院校。针对非传统生源群体不同差异特征,以及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实困境,应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分类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实施课堂革命,提升专创融合力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扩招后非传统生源创新创业能力,化解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缓解特殊群体就业压力,体现高职院校责任担当,高质量落实扩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