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1期·“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6-17 11:07:42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1期

牟春兰 张文玉 鲁志鸿

[关键词] 职业素养;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2021年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团队项目“‘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团队”(校教字〔2020〕14号)

[作者简介] 牟春兰(1983—),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药事管理研究;张文玉(1976—),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主要从事中药学研究;鲁志鸿(1981—),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医药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101-04 [收稿日期] 2021-08-04

“药事管理学”课程是关于药事领域法律法规、规章等的一整套法律体系,是医药类尤其是药学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涉及药事管理政策體制、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等事项,具有涵盖内容广、知识点分散、法律法规性强、学习趣味性差、时效性强等特点[1]。由于“药事管理学”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教材修订周期长,目前的教学方式仍以较为单一的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点更新滞后于法律法规修订、学生参与度低、课程素养意识淡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

依托于本校“药事管理学”教学改革团队一项针对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58.54%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教学中没有涉及工作中需要的药事管理能力素养,46.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药事管理能力素养较为欠缺或有待提升,同时有63.41%的被调查者认为“药事管理学”课程对将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基于职业发展视角的药事管理能力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内涵是指某一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在内的综合品质。有学者将其称之为职业智商,即“职商”(Career Quotient, CQ)。职业素养是决定职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企业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隐含在知识能力之后的“素质冰山”中冰下的部分,决定了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3,4]。药事领域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药学职业信念、药学职业道德、药学思维方式、药学职业行为、药学职业技能、药事管理意识等,是内化于药学相关从业人员工作行为背后的内在驱动要素[5]。药学相关知识、理论、技能是显性职业素质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出来。而药学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药学思维方式及药事管理意识等隐性职业素质则较难通过课堂理论的讲授体现出来,但正是这部分隐性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学职业水平的高低和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是职业生涯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职业魅力来源。

“药事管理学”课程涉及药学活动的各个领域,主要围绕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及监管等主要环节,培养学生在这些领域执业时所需的法律法规和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职业道德规范,涵盖了从事相关药事管理活动所需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思维、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综合知识与技能素养。课程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知识目标,二是能力目标,三是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是显性且易于教授和考核的,能力目标则基于知识进行应用,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要求较高,而素质目标则是更高层次、影响更为深远的目标,不易体现和评价,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找出药学相关专业药事管理职业素养培养相对缺乏的原因,对症下药,改革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更多的隐性职业素质元素,提升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提升“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药事管理职业素养缺乏的原因解析

职业素养是内隐于知识、理论、技能背后的职业要素,具有评价难度大、见效慢、影响深远的特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了职业技能的发挥,误导职业判断,甚至导致职业道德迷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素养意识淡薄

教育工作者从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到重视课程职业素养的转变,需要转变思想,从根本观念上转变认识,培养职业素养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在从事某一特定行业的过程中,对这个行业进行内在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判断,并支撑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方面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融入和强化,加强与某一课程相关的职业素养的训练,需要教师深入挖掘知识理论背后相关的职业素质元素,并结合实践问题和社会需求,深入浅出,反复练习;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而不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意识。

(二)教学设计困难

一方面,“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法律法规性知识理论内容多,涵盖范围广,动态调整时效性强,学时少,仅讲授完最基本的教学大纲中的课程安排已非常紧张,故很难将更多的内容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课程职业素养内容的设计难度较大,因职业素养本身具有隐匿性,如何将其自然地设计到显性知识理论体系中是需要深入挖掘和精心准备的,需要耗费大量的备课时间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很难很好地体现出课程职业素养的元素。

(三)职业素养难以量化评价

目前高校的课程学习评价主要集中在过程评价和期末考核评价,多以知识和能力考核为主,难以体现职业素养的考核。职业素养是隐含在知识和能力背后的职业道德、思维方式、职业价值观及职业精神,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其无法直接通过课程成绩体现出来,难以量化评价。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课程评价的体现[6]。

(四)职业素养的提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高、见效慢

由于课程的职业素养提升元素具有隐蔽性且难以量化评价,故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课程职业素养意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紧跟相关职业的社会需求,随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方案。其次职业素养提升后不会直接体现在子课程的考核量化成绩中,而是在未来的职业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助力职业生涯发展,所以见效慢,但影响深远。

三、提升药事管理职业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法

明确认知职业素养,需要培养职业意识、提前进行职业规划,首先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素养。

(一)加强专业认知和课程认知

专业认知教学在国内高校的普及程度并不高,相关研究发现,本科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参与度为35%左右,高职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参与度只有28%左右。良好的专业认知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深入研究专业认知,如美國通过设置认知时间课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专业和行业,明确专业性质、职业领域、核心能力、职业环境等。美国费里斯州立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程已形成了一个体系,包括三个阶段:大一阶段的基础认知实践课程,大二阶段的职业素养养成实践课程,大三阶段的深度综合实践课程[7]。其中基础认知实践课程是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职业认知和课程认知的基础。我们可以借鉴相关做法,加强对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其实有部分高校已经在有意识地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如笔者所在学校的部分专业已经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了专业导学课,该课程的核心作用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有一个良好的专业认知和对未来的职业认知,进而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做好专业课程学习规划和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一做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所有专业,并可以进一步增加课程实践环节,提升专业认知水平。

(二)设置异质性课程教学目标

“药事管理学”课程是药学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药学类相关专业都要开设此课程,并从中学习从事药学领域相关工作时必须熟悉的法律法规,这是学生未来从业的基础。但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就业领域不同、职业需求不同,应该对应地设定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异质性课程教学目标后设计异质性课程教学内容,并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培养教学环节。

(三)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首先,需要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为本,将职业素养的提升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重视情境创设,使探索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了解相关职业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有趣,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课程和职业的认知。最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进行教学反思,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适合的教学手段[8],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课堂翻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进行课堂反思,包括教师教学环节设计的反思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9]。

(四)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

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在课程学习初始阶段就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整个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定位,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融入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白“怎么学”,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结合问题导向原则,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目标导向和课堂问题导向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将每一堂课与每一门课的学习目标衔接,进而对接专业培养目标,支持未来的职业发展。

(五)结合社会需求

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升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和国内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亦在不断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需要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结合该专业领域的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尤其是“药事管理学”这类法律法规内容比较多的课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更需要结合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动态变化持续跟进,结合社会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10]。

职业素养内隐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背后,对未来整个职业生涯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由于目前多数教师和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职业素养意识淡薄,且职业素养培养过程存在教学设计困难、难以量化评价、要求高、见效慢等问题,需要针对课程性质和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升课程的职业素养。

由于“药事管理学”课程是药学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药学类相关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基础,加之药品和药学职业的特殊性,与人们的健康、生命质量具有关联性,药学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引导尤为重要。因此,迫切需要通过从加强专业认知和课程认知、设置异质性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结合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以此提升学生的相关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