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四阶段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8-5 14:26:09点击: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四阶段模式”探索与实践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方美华 任占冬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本科阶段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近几年来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为基础,旨在探讨研究大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的“四阶段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科研活动;四階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196-02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记述表现了先人求新贵新的传统观念,和对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创新是指理论、方法或技术等方面的发现、发明、改进或新组合;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政府战略和国家意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内涵及价值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在教育部门和高校的组织引导下,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为手段,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科研创新活动。

三、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四阶段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关注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未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武汉轻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多年以来积极探索,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四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一是“兴趣引导”阶段,主要是大一学年,宣传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来旁听科研团队讨论会,让学生初步了解科研创新活动目的以及过程。二是“技术学习”阶段,在大二上学期,该阶段为文献学习和实验技术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最新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从而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实验技术学习使学生会使用专业仪器,为后续参与实验活动提供基础。三是“创新实践”阶段,大二下学期开始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成果总结”阶段,主要是大三下学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成果总结,并进行相关汇报。

(一)“兴趣引导”阶段

主要是面对大一本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一下学期。首先,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学生及老师开展科研对接“双选会”,请系部学科带头人讲解在大学生中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请优秀科研团队的教师对所从事科研领域进行宣传宣讲,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请已经完成科研创新活性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科研成果的高年级同学进行示范宣传。

(二)“技术学习”阶段

主要是科研态度、思维方法学习、文献学习和实验技术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出色完成科研创新活动并取得好的科研成果,只靠浓厚的科研兴趣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培养学生具有严肃、严谨的科研态度,要诚实守信、要遵守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要对科研活动具有敬畏之心。

(三)“创新实践”阶段

这是创新科研活动的关键阶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实践,切实从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这个阶段培训的学生必须较好地完成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经评估合格后进行“创新实践”阶段学习。这个阶段设置在大二下学期到大三上学期。

(四)“成果总结”阶段

大三下学期为“成果总结”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相关成果总结,并进行相关汇报。成果总结方式可以是公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学术会议和组织学术报告活动等。

四、结论

通过“兴趣引导、技术学习、创新实践、成果总结”四个阶段的锻炼,使学生了解创新研究工作的意义,培养创新研究工作的思维模式,掌握科研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在过去的五个学年里成果丰厚,其中有显示度成果为:本科生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SCI收录7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2篇),EI收录2篇;本科生第一身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7项;获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一、二、三等奖50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奖3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3项,校大学生课外科研立项35项;创新实践活动受到团省委表彰1次。同时,在“1+N”协同育人创新平台培养锻炼的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子,如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第一作者发表研究论文的2011届校友章冲,留美博士2009届校友汪磊、邓萌萌等。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氛围浓厚

积极搭建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平台,开设了系列科研训练课程,设立了大学生科研立项基金,规范了项目申请、实施、过程管理和验收考核程序,制定了项目管理、经费使用及总结表彰奖励制度,使科研创新真正地走到同学当中,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全院近20%的本科生分别进入不同阶段进行培养,现成立有16个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有95名本科生。

(三)考研竞争力明显提高

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以来,我院研究生报考及录取比率逐年提高,从五年前的报考率不足30%,录取率不足10%,一路上升到报考率超过50%,录取率超过35%;另外,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报考985、211高校及知名研究所研究生的竞争力。

(四)就业质量大幅提升

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和提高,在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进而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近年来,我院毕业生进入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的人数大幅提升,平均薪资也明显提高。

在看到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认清不足。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来源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绝大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创新教育学科之间、专业之间交流融合不足。

参考文献:

[1]汪军民,等.创新思维与创业逻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2]邱洪斌,高文祥,姜重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

[3]李书华.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4]赵海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9).

[5]施小明.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基于机械专业的实践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