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8期·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

2022-6-22 10:28:43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8期

史西志 孙爱丽 张泽明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动植物检疫虚拟仿真实践”(201902238011);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农科背景下基于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202002241007)

[作者简介] 史西志(197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水产品安全、教学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5-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已不再只满足单一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强劲的内动力,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学院毕业生而言,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须与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实训平台等合作获得,这就需要高校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走协同育人的路线。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2012年8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印发《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这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1-3]。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是途径,协同育人是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5]。

一、實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科教融合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不仅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都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关于科教融合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清华大学潘际銮院士曾经说过“光搞科研不搞教学,可能在专业领域里越走越窄;光搞教学不搞科研,提高不了真正的教书育人水平”。科教融合能把人才培养、科研实践和社会需求三者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综合配置。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要把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相结合,使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有机统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2];把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促进一流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一流的本科教育内容,通过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流的资源配置到本科教育中去。但当前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基于科教融合理念协同育人的机制仍需要持续探索并实践[6]。

二、宁波大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近年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在跨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以后,宁波大学坚持“统筹兼顾,双促双进”、落实“七个重点”,使人才培养的一流与学校综合建设水平的一流相互融合,促进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使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有机统一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形成了顶层设计—科教融合—校企联合—技术融入—开放课堂—行业服务的协同育人模式。这套协同育人机制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核心,理念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在内容上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学科背景知识融合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需求相适应[7]。与此同时,配套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也同步构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优化学院育人体系,融科技成果于课堂教学

学院注重探索精神和科研氛围的营造,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报告,精心打造海洋科学前沿与实践论坛,至今已经开展了235次讲座。同时学院有标本展览室、科研成果展示厅、院士展览厅和教授荣誉墙等,这些都是学生全面了解学院发展历程和促进科研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弘扬“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校定期开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系列名家讲座,为学生创造了对话高水平大师的机会,为营造和谐育人生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自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我校水产学科的科研优势,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同时借鉴国内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激发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动向、相关科研成果和实验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实验等学习行为进行对等认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科研巧妙融合,把一流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促进一流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一流的本科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得以及时更新与拓展,教学发展与时俱进。同时学生可以便捷地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咨询,避免与社会实践脱节。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意识与技能以及探索新问题、追求前沿科技的精神也同步培养起来。不断加强“双课堂”的深度融合,课堂内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基础方面打下牢固的基础;课堂外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不误,实现科教协同育人。

(二)发挥科研平台育人作用,提供科技创新育人平台

科研实力的提升是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的主题。2020年学校科研经费达4亿元,获批国家级项目100多项,被SCI收录论文1900篇,全年共申请各类知识产权1559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与风险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正式获批建设。高端科技平台的日益壮大为科教协同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科研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既承担了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可以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未知,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形式参与科研活动。目前,我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的氛围已经基本形成,这对于学生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协同培育创新人才的目标,我院以科研基地为支撑,联合学校资产与设备管理处、教务处和地方服务处,以及校外合作基地、合作企业等资源,力推科研资源有效利用,对现有仪器设备、合作实习基地实验资源等进行梳理和整合,将校内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纳入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并将相关资料备案。在此基础上,搭建科教融合水产学科实训平台,同时配套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实训平台的高效运行,形成了“平台搭建—专业建设—协同育人—信息完善”的动态机制。科研创新产生先进的技术和成果,先进的成果促进教学和专业建设,带动人才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将先进成果带入科研实验室和企业生产中,进而形成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闭环[8,9]。

(三)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开辟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

“新农科”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体现现代海洋技术的新发展,用21世纪渔业水产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大胆探索基础学科前沿[10]。宁波大学自2013年开始建设“2011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其宗旨是为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自开始建设以来,努力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积极推动校企协同、校校联合,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交换培养,实行学分互相认可顶替,以“项目制”为试点,探索并推进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海洋学院以海洋水产为学科特色,具有相关学科的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尝试采用贯通式的培养,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教学平台与学科平台的互通机制。海洋学院在推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综合性大学科研的教育特性,鼓励一线教师将学科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院制定了合理的奖励措施,鼓励教师探索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推动科研成果融入课堂。

三、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成效

宁波大学在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成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在水产学科教研和教学实力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提升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力量

经过改革,我校水产学科科研和教学实力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获批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到目前为止,学校拥有市级及以上各类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省部级10个,工程技术及研究开发中心7个,公共服务平台10个;其中省部级3个、市级7个;协同创新中心6个。此外还拥有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增强了海洋水产科研综合实力。

(二)本学科研究生、本科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海洋学院通过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水产学科研究生近三年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10篇,3人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省级研究生优秀创新成果奖,本科生主持的项目在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奖15项,优秀论文18篇。高等教育单位签约硕士12%、博士71%;升入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高校继续深造的约5%。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成效初显

自2013年开始,宁波大学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为每位新生配备了合适的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四年的学习规划,学生也可以自愿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全方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发展提升环境。

四、高校科教融合的几点思考

科教融合深入推进与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需要从多方面继续努力开展工作,但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受实验室资源条件、学生个人发展愿景以及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科教融合工作在实际落地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将科研资源真正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教学质量和人才如何反哺科研?在深化科教融合的道路上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具体困难,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协同校内各级部门以及校外多渠道资源共同推动[11]。

(一)完善政策支持,激发主体动力

首先学校应建立起专门的领导小组,校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共同参与,从人员保障角度促进科教融合工作落实。同时在政策扶持方面形成共识,突出科教融合工作的重要性,在激励政策和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绩效评价考核制度,鼓励高水平师资进入课堂授课,强化教学工作的考核;在评聘体系中适当调整科教融合工作所占比重,并在研究生名额分配中予以倾斜。健全经费保障,给予师生一定的鼓励;创造条件鼓励教科人员开放实验室,为本科生开展研究探索和实验项目提供条件,使科研资源充分利用。

(二)加强外部合作,激发主体动力

科教融合的主体难以协调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的另一个困难。融合与协同需要协调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并发挥作用。学院需要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加强对外合作,改善外部环境,在合理可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开展与政府、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势互补,互助发展,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聘请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让企业和行业前沿知识及时进课堂,推进课程内容的更新,把单向以讲述知识为主的课堂变为探讨智慧、启迪思维的场所,启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高校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的支撑,也离不开二者的融合协同,这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双核。学校一方面要依托科研成果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将科研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和科研成果写入教学方案中,形成动态课堂;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教学培育出来的创新人才反过来促进科研水平提升,二者彼此协同,形成良性发展,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