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中国石油大学校友沙国河院士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2021-11-8 16:32:23点击:

11月5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6部门发布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及先进事迹,中国石油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沙国河获此殊荣。

沙国河院士,1934年5月7日出生于四川成都。1952年6月,进入兰州大学干部补习班进行培训了三个月,9月复学专业后进入西北工学院学习。1955年9月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957年3月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研究所工作。

沙国河院士从事科学研究数十载,在固体燃料、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在激光化学基础研究上,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他设计、组装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参与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光引发氯化氢脉冲化学激光器,并在此激光器上进行了国际上首次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在激光态分子传能研究中首次实验证明了单一叁重态传能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2001年,沙国河院士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讲科学。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科普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感受到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此后,科普成了他工作中的又一重点。

在科普中,沙国河院士亲自设计实验,购买实验材料,搭建实验装置,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普实验演示激发孩子对科学的热爱。目前,他亲自搭建的科普实验装置已达几十种,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生科技中心设立了全国首家面向青少年的科普“院士工作站”,每周二和周四上午,他都会在科普工作站为中小学生做科普实验演示。他的行动让“很多学生都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我国的科普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近20年来,他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里,播种下点点星光,将科学梦想洒向广袤大地。沙国河院士认为科学是一辈子的事,科学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事业,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现在,更要看将来,因此必须从娃娃抓起,及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

除了科普,2005年至今,沙国河院士和其夫人还连续资助贫困学生,前后共资助了26个贫困儿童,资助金额累计25万元。这一行动源于2005年8月,沙国河院士和夫人一同前往乌鲁木齐参加会议。夜宿一位牧民家时,他们了解到当地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贫困不能上学,随即与当地“春蕾计划”联系,提出每年捐助2000元资助5名新疆特困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此后13年,他们的资助从未间断,且资助金一添再添,从最初的2000元增加到4000元又到了现在的6000元。

沙国河夫妇还两次前往四川贫困山区看望被资助的学生,当了解到一名受资助男孩的姐姐玲玲是聋哑儿童,已经12岁还未上学时,两位老人四处奔波,辗转成都雅安两地,终于为玲玲找到合适的学校,使她能够享受与同龄人一样的受教育权利。

沙国河院士心怀家国,从学生时代起就树立了科研报国的志向:在学生时期,为民族争气的红色基因已慢慢渗入他的血脉之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铮铮誓言也深深影响了沙国河院士此后的人生选择。1950年11月,在高中二年级时响应共青团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参训队受训。

毕业后,他没有选择老家“天府之国”四川而是根据国家需要积极报名来到了滨城大连,发出了“既然国家发出了号召,我就应该急国家之所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豪言壮语,立志攻克“水煤气合成石油”这一紧要课题。

参加工作后,因“室、组变迁”、“人事变动”和“十年动乱”等客观原因入党之路坎坷多艰,但他在工作中,顾大局、讲政治,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党外布尔什维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一丝不苟,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了多个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沙国河院士不仅致力于为祖国搞科研,同时也热心为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搞公益科普活动。他与夫人余道容还资助贫困中小学生,已经连续资助贫困学生十多年,累计捐款额20万元左右,受益的学生不计其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致力科教,一心向党!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你年轻时一心向党,用艰苦奋斗造就国家之需;你年至耄耋却不言退,用童心永驻播撒科学之光。

 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