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7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7期
彭雪莲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就指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这门课程本身发展规律探寻的需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工程)坐落于贵州省毕节市,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如何在毕节这一地方的本科院校进行课程教学创新,既是一个全国的普遍性问题,又带着丰富的地方特色。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课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永远在路上。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裂变。大学生如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才能具备世界眼光、如何通过学习去感悟时代……可以说,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心中充满疑问。以贵工程大学生为例,由于当前大中小思想政治一体化教学还没有完全形成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很多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经历了较为紧张的学习模式后,从一个“紧张模式”到一个“松散模式”,对大学阶段怎样进入学习状态还很迷茫,不会自我管理,短时间内尚未找到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和路径,部分学生甚至对大学开这门课不太理解。同时,贵工程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刚刚脱贫的山区,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对大学专业培养方案更是没有了解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阶段学习之后,有学生在课堂感慨:“老师,我现在都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我到底能学什么?”因此,让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学会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学会观察时代、观察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二)课程教学创新的紧迫性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也是这门课程内在发展规律性的需求。首先,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思政首课”,使大学新生从理论上把握时代,在学习中为后续思政课程打下“信任基础”。因此,要在教学中主动厘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程的关系,同时和本科培养方案中的其他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探索本门课程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教学规律,所以,教学创新尤显紧迫。其次,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到“思想道德与法治”,体现了本门课程本身的发展规律,但是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场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心中有数,这是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的基本功。如果教学中泛泛讨论教材,做不到以教材为主线丰富教学内容、跳出教材讲教材,势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听众,落后于时代,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的作用。最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痛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传统理论讲授太多,课堂教学显得沉闷、拖沓、枯燥,成为“睡觉课”“洗脑课”。在整个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看,本门课程专业性不强、理论逻辑性不够、课程推进中需要趣味性,同行评价存在两个极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讲好故事就行,不需要太多专业性;另一种观点认为要上好这门课很难,光讲好故事往往只能感动自己而学生不为所动。因此,把握本门课程发展规律,既要从本科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和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去思考,推动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同时又要突出本门课程自身特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犹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第一粒扣子”,如果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好头,那么后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给学生一种“能混即可”“轻松过关”的印象,从而没有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内化”功能不足。综上,本门课程的教学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用课程教学创新去推动大学生学习创新,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本领,本门课程建设必须通过教学创新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把创新作为青春远航的力量。“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包括八个部分,即《绪论》《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首先,教材体系转化。《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八个部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内容之间逻辑的衔接,都必须既自成体系又与其他教学内容互相支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做到每个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心突出,又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其次,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进行教学内容创新的有机融合。一是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贵工程所在地毕节有着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在教学中把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补足学生精神上的“钙”;二是把地方建设成果融入课堂教学,1988年建设“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在试验区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为毕节试验区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指明了方向,用大学生身边真实的发展变化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的唯一正确道路;三是把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先进优秀人物事迹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精神支柱的强大力量;四是把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从而对社会热点实践事件做出正确判断;五是进行教学效果长效机制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大一新生写下自己大学规划并建立督查机制。经过以上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了专业性和趣味性相辅相成。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本校师生特点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来看。理论教学上,一是把思想道德与法治区别开来进行专题化设计,针对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设置专题,一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承担,专业化教学比较明显;二是课程全过程专题设计,并在专题化教学运行过程中邀请相关专家或者其他教师参加自己专题教学;三是从教学大纲出发,针对学生专业进行专题教学设计。实践教学上,结合相应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现场教学,一是运用学校硬件设施,比如林青烈士塑像、周素园先生塑像、红展馆进行现场教学,学生自行组织教学互动;二是利用学校校史馆,部分教师让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组织学生自行讲解学校发展历史;三是利用社会资源,比如毕节市博物馆,红二、六军团旧址,让学生自行参观;四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课堂展示,举行展示会演(会演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现场教学),作为学生最终成绩评定组成部分,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育人;五是生生互动创新,让本校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给其他专业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立体化、全方位育人。当前,在教学创新实践中学生对课堂展示会演以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十分感兴趣,投入最多,教学效果较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贵工程培养的学生要“服务毕节、面向贵州、辐射全国”,把教学创新与学校、地方实际相结合,是本门课程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创新建设中还要结合毕节实际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一体化建设,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命运共同体。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反思
当前,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直面教学痛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创新反思。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真心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在教学中通过热爱把信念传递给学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对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全面掌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把握理论,从而避免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化。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看,可以结合后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来进行教学,从而形成整个“大思政”教学体系,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懂”,只有“真懂”才能“真信”,只有“真信”才能“真爱”,才能承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利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创造的学习条件加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用透彻的理论去回应学生关切的社会问题。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没有掌握理论,专业素养不够,就会造成以往“人人都会上思政课”“思政课就是洗脑课”的错误观念,就不能引导打动学生。
(二)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情分析
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而打动学生就要真心去了解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当前所在专业属性进行调研,“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生进入大学碰到的“思政首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尤为重要。贵工程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甚至刚脱贫的农村,来自工厂、矿山、城市占少部分,有的小学阶段是农村留守儿童,高中阶段在全封闭学校就读,导致刚进入大学阶段后在独自面对大学生活时不适应,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洞悉课堂,进行引导,可以说,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真爱”,很难具体实施,尤其是大班教学。其次,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分类教学。如果全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没有把共性和个性更好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反而从“痛点”回到“痛点”。真正因材施教,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特殊性,比如对师范类专业学生授课,就要结合师范专业培养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学;给工程类学生授课,就要结合实际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三)教学创新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
首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构建要在“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大视野中来进行思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课程教学中做到把党的相关会议精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其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做到系统化谋划。在课程建设中自觉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直面本门课程时效性、针对性、思想性的特点,注重创新与建设并举,在把握规律中去运用规律。最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认识时代、感知时代、融入时代。
结语
贵工程大学生主要来源地是毕节,当前,毕节正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贵工程也是毕节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库。“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学好后续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起着引领作用。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本领中做到“立足毕节、面向贵州、走向全国”,为毕节地方经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发展、为国家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上一篇:胸怀“强国梦” 培养“大先生” 2023/10/23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录用通知书——赵祯,安德慧 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