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9期·基于精准扶贫的大学生资助管理探析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9期
李想 郑宪 梁江
[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高校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DGYSZ2018-02);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研究”(B2572018BP09)
[作者简介] 李 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郑 宪(1992—),女,吉林通化人,工学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梁 江(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学生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助学贷款管理科科长,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资助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9-0045-04 [收稿日期] 2021-09-16
一、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概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国家经济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有着高度的重视,我国也从以往那个落后的国家变成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度也基本完成。但是在很多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甚至有些家庭中的孩子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教育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公平,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必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不仅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低要求,也是国家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
1999年,我国全面实行高校扩招制度,更多的学生得到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费及学费成为其求学过程中的一大阻碍。虽然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出台了相关的资助政策,资助的力度和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精准扶贫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实现教育部门所明确规定的精准扶贫要求,各大高校负责人与教师都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公平的资助工作体系,促进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实现教育、社会的公平、公正、公开。
二、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困难认定难度大,精准性较难把握
高校的精准扶贫资助的对象,通常都是从高校的贫困大学生库中进行选择,要想被确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申请程序。虽然这些申请程序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严格谨慎,但是在实际申请过程中会发现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经济困难生层次不同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现代大学生,应该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做人的基本标准。但是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没有完全做到诚实守信的原则,向学校申请贫困生补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利益的驱使,实际上家庭经济并不困难,日常开销及穿衣打扮都要比普通同学的水平高,并不需要国家及学校的资金补助,若申请成功就是一笔意外之财,并对其进行大肆挥霍,因为领取补助卡的信息是由学生自己填写的,或许他们的父母并不知晓此事[2]。除此以外,有些学生则认为申请补助可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在不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向学校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在表面看起来是在为父母考虑,但其实这种行为有悖道德底线。甚至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懂得什么叫感恩,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因为怕丢人,所以不会向学校申请贫困资金补助,对父母的辛劳及付出完全视而不见,仅仅因为申请的程序比较烦琐,就放弃了向学校申请补助的机会。
其次,家庭困难学生证明等材料的精准性问题。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证明通常都需要在真实住址的社区居委会或村居委会中办理,然后向相关民政部门递交申请,经由其盖章后方可生效。但是大部分民政部门或村部不会对申请人的真实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敷衍了事,直接盖章通过审核,或是申请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互相认识的关系,出于人情便在没有经过仔细调查的基础上直接开具贫困证明。除此以外,学生在对相关申请表格进行填写的过程中,填写的数据与真实情况并不相符,这样做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贫困补助申请,并且利用一些不法的手段递交一些弄虚作假后的材料与信息。
最后,班级贫困学生认定小组有失公平。班级贫困认定小组通常是由班级中所有干部而组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申请贫困补助的过程中,第一道审核程序就是班级小组认定环节,小组成员会根据申请人日常的生活开销、收入来判定其贫困的等级。但是在实际评议过程中,班级认定小组与申请人难免会发生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所以消费观念与水平也会有所不同,认定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准也会因人而異;除此以外,班级认定小组中的有些成员与申请人的关系较好,在这层关系的影响下将申请人判定为特困生。
(二)资助形式过于单一化,资助育人理念没有跟进
现阶段的高校“精准扶贫”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形式:国家奖学金与助学金、高校助学贷款、学生勤工俭学高校减免学费政策、家访等。上述这些政策都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经济上提供帮助,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向上级递交证明、材料即可,缺少一定的人文关怀,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上情况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需要高校领导与教师给予更多的慰问与关爱。
除此以外,现阶段高校精准扶贫大学生资助工作基本没有在补助之后对申请人进行跟踪与反馈。有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已经不再困难,有些申请人在拿到补助金之后没有将其应用到该用的地方;有些拿到补助金的家庭困难学生,并没有产生对学校及社会感恩的意识,在拿到补助金之后和往常一样虚度光阴,缺乏远大的职业目标与规划,对待课堂学习及课后活动不认真、不积极,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电子设备,对待学习成绩没有太高的期望,只求能够顺利毕业;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即便领取到补助金之后也无法将其自卑心消灭。其实经济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颗贫瘠的心。
(三)诚信、感恩意识缺失,难以体现资助效果
当下大多数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仍然以物质补助形式为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误以为贫困资助只是给钱,学校只是重视评选的结果,学生只在乎钱多钱少,这从本质上有违资助工作的存在意义。甚至不少学生都产生了不劳而获的想法,想要通过非法手段获得高校的补助资金,不会对国家、高校怀揣感恩之心,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违国家、政府的资助初衷。除此以外,严重缺乏对于受助人补助金额的引导教育,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制度的不断完善及政府对资助工作的支持与重视,资助的力度与金额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拿到的补助金额每年高达上万元,虽然这笔资金为受助人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有些受助人在拿到补助后并没有科学利用,甚至有些申请人领取到学校补助之后,就开始大肆挥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购买一些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相匹配的手机或者化妆品,为精准扶贫资助工作的开展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精准扶贫视域下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策略探索
(一)精准识别,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根据国家中央部门所明确指出的精准扶贫资助工作的重要思想,我国教育部门于2017年2月颁布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通知。在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必须要保证资助政策能够有效落到实际中,并且要健全、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认定工作制度,辅导员、班主任、院领导及校领导都要明确其工作职责,精准认定、分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金补助名额,对受助学生中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重点评定,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采取私密的形式对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评议。除此以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典型在校园中进行宣传之前,要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提供有效保护。除此以外,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的过程中,要强化材料证明的审核与沟通工作,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真实的消费情况与水平进行综合考量后再评议,不仅要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还要做好公平、公正。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系统,通过动态化手段对受助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于家庭经济情况有所好转的受助人可以适当调整资助的力度,将有限的资源及资助合理分配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上。
(二)精细资助,针对性制定资助工作创新方案
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奖学金与助学金、高校助学贷款、学生勤工俭学、高校减免学费政策、家访等形式都无法满足现阶段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要的真实补助需求,除了给予其经济层面的补助之外,高校负责人及教师要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关爱。因此,可以建立“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大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其中包含申请人的家人、同学、教师、高校及政府。
首先,要与申请人的父母进行详细的沟通,必要时可以采取家访的形式进行详细调查,调查申请人家庭的基本信息及家庭收入水平。在沟通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上述信息之外,更多的是要了解申请人的自身情况,例如,对家庭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或者是在家里的表现等。要充分了解申请人是否会对家庭的贫困情况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是负担心理,从而对待学习或工作产生消极的态度。要详细告知申请人现阶段国家及高校的补助政策,让父母不要因为学费的问题而放弃孩子的学业,同时也要告知家长和孩子要多沟通,让孩子不要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习。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提供真实的申请材料,若家庭经济情况不再困难务必通知学校,以免耽误其他需要资金补助的特困家庭,家长和高校携手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学生工作,家校合作方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
其次,申请人所在的班级及宿舍要组成关爱小组,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申请人的内心感受,对申请人多一些关怀和关爱,让其感受到来自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心。在寒暑假返校时,在不强制、不勉强的情况下,可为申请人带来一些生活用品。另外,寝室长和班长要时常和申请人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及学习状态,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教师或者上级领导反映,尽快帮助申请人解决心里的烦恼。
最后,申请人所在班级中的辅导员要时常召开贫困生会议或班会,及时把国家的最新补助政策告知大家,让申请人认识到国家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及高校对其的关爱。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看待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要鼓励其积极融入班级团体中,还要告知其他同学不要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到资金补助之后,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可以将补助金肆意挥霍,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收入,勤俭节约,珍视所得。
(三)精确教育,积极开展感恩诚信教育工作
高校是對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场所,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诚信教育工作。人们常说:“扶贫先扶志。”
首先,高校教师要定期开设引导受助人的思想教育课程,让受助人充分意识到可怕的并不是经济上的贫困,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贫瘠,从而引导受助人树立自信心。
其次,要明确要求受助人参与学校开展的志愿活动,例如,大型考试、招聘会、比赛等大型活动都需要志愿者的加入,在选择志愿者的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接受过学校资助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大型志愿活动进一步提高受助人的感恩意识[3]。
再次,在學习方面,要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使其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够在将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以此培养其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的意识,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
最后,对于就业而言,要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设绿色就业通道,在学校举办的招聘会或内推会中,教师可以优先推荐各方面成绩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其中包括:怎样制作简历、面试的回答技巧、面试及职场着装技巧等,以此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感恩意识。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理念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其主要是为了能够帮助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学生顺利毕业,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本篇文章针对精准扶贫资助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探讨,提出了改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及认定标准与范围,使高校资助工作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 上一篇:2022年第9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生择校行为可视化分析 2022/6/21
- 下一篇:2022年第9期·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 20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