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期·“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李小芬 杨晓志
[关键词] 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基地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畜牧兽医专业群”(教职成函2019〔14〕号)
[作者简介] 李小芬(1981—),女,江苏泰州人,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杨晓志(1980—),男,江苏徐州人,硕士,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1-0085-04 [收稿日期] 2021-06-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9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新时代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初心、强农富农为使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行业企业骨干、学生家长形成强大合力,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学习、文化活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才培养中,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构建了全过程育人体系;坚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文体活动、产教融合、校园文化、新媒体等平台同向发力,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形成了“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改革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责任。
全员育人打破传统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学校层面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转向以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等全体教职工为主体,同时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人人树立育人意识,担负育人责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活动范围,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全过程育人以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教育效果的递进性。大学阶段不仅是学生丰富学识、增强技能的阶段,更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十分重要。充分利用好大学阶段,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相互衔接、前后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上的覆盖面,要联合各个领域的育人资源,把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等各个教育平台整合起来,形成多维度的育人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实践、进生活、进活动等,让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学生学习、实践、生活、娱乐等所有阵地,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是“三全育人”的先决条件
(一)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三全育人”提供优质课程载体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育人主要渠道,要做好育人工作,必须依靠完善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载体的主体作用。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专业课程以智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导致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分立,出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问题,造成“三全育人”出现障碍与壁垒。针对有的学生“三农”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在专业课中介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史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讲述对本专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农、爱农、为农的“三农”情怀,提升思政育人的层次和效果。因此,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各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通,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先导,专业课程为主体,创新创业课程、劳动教育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各类课程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三全育人”提供优质课程载体。
(二)课程体系改革牵引“三全育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以全体教师为主力军,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育人的理念和能力,构建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但目前,各类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价值引领。另外,部分专业课教师认识到学生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不行,必须要有“三农”情怀,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一批具有“一懂两爱”素养的专业人才,但由于本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局限,不知道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入思想政治内容,让专业课也具有“思政味”;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也缺乏对政治素养的评价。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特别是高校后勤化改革后,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后勤管理中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三全育人”缺乏效度。因此,必须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充分挖掘专业课领域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交叉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通过加强全体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采取辅导员进公寓、班主任进宿舍等活动,加强各阶段的管理与衔接,才能促进师资队伍之间的合作,建成符合“三全育人”要求的师资队伍。
(三)课程体系改革驱动“三全育人”基地建设
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的培育、高尚品格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强化。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基地效用单一,各基地间分隔明显,导致“三全育人”缺乏效率。改革的课程体系要体现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紧贴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这需要紧密结合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文化基地、思想政治实践基地,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建成符合“三全育人”要求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保障课题体系的实施,强化实践育人效能。
三、“三全育人”导向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一)衔接各类课程,构建“三全育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和实施的载体。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第二课堂等四部分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仅占六分之一,专业课程占据份额较大,要实现“三全育人”,必须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因此,在职业技术课、拓展课程和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显得十分重要。在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中,要充分调研企业岗位性质,熟悉工作环境和要求,了解生产技术要求,挖掘岗位的思政元素,再融入专业课程中,与企业人员共同编写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教材。在第二课堂活动中,除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课程外,增设“梦想公开课”“时事周周评”“青马工程”“素质十个一”等课程,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學生的人文素养。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对课程体系中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和第二课堂进行改革。通过调研上海农场、双胞胎集团、温氏集团等国内32家现代畜牧生产企业,了解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发展岗位,分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每个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重构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个工作任务中,贯穿全过程。在职业技术课程中增设中国畜牧文化、社会实践、畜牧与诗词等课程,重视专业素养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筑牢学生的理想信念,突出文化自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交融,用所学知识为企业服务,让学生时刻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在职业技术拓展课程中,采用学分制选修课程,学生通过参加系列主题活动、投身社会实践、跟随老师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担任志愿者等方式获得学分,让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自觉,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开设“晨光约会30分”“书记下午茶”“诗词大赛”“家乡美在养殖”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第二课堂选修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觉悟及学农、知农、爱农的情怀。课程体系改革后取得了明显成效,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省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企业精英和技术骨干。他们扎根基层,为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强化教师之间的紧密协同,打造“三全育人”师资队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三全育人”就是要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优势,构建一个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基础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教师、管理和服务人员组成的强大的教育责任主体,并明确这个教育主体中所有人员的分工,让每位教职工都承担起育人责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课程教师的育人职责,同时将育人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作为岗位绩效的指标之一,激励所有人员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密协同,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一是明确规定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文化素质课程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思政育人任务,明确分工,每人守好“责任田”,将教师育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激励全体教师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实现“全员育人”;二是每个教研室增加一名思想政治专业的辅导员,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共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帮助专业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的同时,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解决专业教师不懂思想引领、辅导员不懂专业的问题,实现专业教师能引导价值取向,辅导员会谈专业发展,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三是开设名师课堂,每月组织校内名师或产业教授上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结合专业,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最后扎根农业,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四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专题培训或讲座,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和水平,使其开阔视野,提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增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与开发能力,保证课堂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向同行;五是积极开展辅导员进公寓,将辅导员的工作地点从办公室搬向宿舍,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学生生活,同时与公寓管理人员积极沟通协调,提升公寓管理人员服务育人水平,将宿舍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
(三)整合实践基地资源,搭建“三全育人”平台
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资源和企业资源,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一批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基地,为思政育人搭建实践平台。通过感知体验—理论学习—实践提升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利用当地资源,将学校周边的科学发展观展示馆、梅兰芳纪念馆、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梅兰社区、忠南社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实践基地和“三农”情怀培育基地;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泰州市校企合作农牧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新时代青年精神培养基地[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牵头成立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与光明食品集团、温氏集团、大北农集团、中粮集团、双胞胎集团等78家国内大型农牧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了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组建由学校思想政治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名师、辅导员、产业教授、企业精英、纪念馆讲解员组成的教学队伍,学生在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期间,定期在企业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利用班级QQ群、动物青年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引导,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丰富了教学方式,活化了思政育人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及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也在实际行动中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 上一篇:2022年第21期·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7/8
- 下一篇:2022年第21期·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