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 刊文精选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抉择研究

2021-8-11 17:14:16点击:

刘鲁峰 杨霞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学生有着自己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根据就业形势实时调整,但仍有较多的学生没有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对未来求职方向充满着迷茫与困惑。通过对疫情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学习态度和就业心态、合理选择岗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抉择的思路、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疫情;就业观念;理性抉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云南农业大学2019年就业创业工作研究项目“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就业创业融合联动机制研究”(2019ZD07)

[作者简介] 刘鲁峰(1979—),男,江西宜春人,博士,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讲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研究;杨 霞(1981—),女,河南信阳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8-0181-04? ?[收稿日期] 2020-10-12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已成为政府、高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影响,复工复产复学一时难以完全做到,虽然国家已采取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如挖掘增加政策性就业岗位,扩大硕士研究生、普通专升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等计划[1],但主要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用人单位和就业岗位数出现大幅度缩减,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却持续攀升,因此,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颇有“史上最难就业年”之感。[2,3]作为在读大学生,部分学生有着自己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根据就业形势实时调整,努力实现自己的求职梦。[4]但仍有较多的大学生,面对疫情下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对未来求职方向充满着迷茫与困惑,不知路在何方。基于此,面对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形势,建议大学生能从以下三方面思考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合理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以期最终达成自己的职业梦想,从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一、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求职观念

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曾提出:在自然演化過程中,能够活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物种,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物种,而是那些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5]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意蔓延,导致各类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大大降低,从而给处于求职关键期的高校学子蒙上了一层阴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发布报告称,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消费持续低迷,贸易顺差急剧缩窄,投资增速出现负值,贷款持续攀升,融资缺口处于高位,人民币汇率振幅频度增强,劳动力市场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全球停工停产停学范围不断扩大,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股市动荡,国际油价创历史新低,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撤离和回流。受疫情的空前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协议落实的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6]而高校毕业生人数则持续攀升,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0万人,是近三年增幅最大的一年,也是史上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加之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的暴发,社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导致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签约率出现“史上最低年”。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表面上看,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有关:一是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影响复工复产复学,全球供应链受阻,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二是打算出国留学和就业人员规模相对减少,而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学成回国就业人数持续增加;[7]三是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速度的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接收毕业生的各类企业效益低下,裁员减薪甚至倒闭,新增岗位乏力;[8]四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编制压缩,难以维持以往吸收毕业生的势头;五是城乡矛盾导致毕业生求职撞车,扎堆城市就业,导致竞争激烈;六是高校招生专业依然按照计划经济时代思维进行,与当今市场经济的需求存在不协调性。这些外部的客观因素,短时内还难以彻底解决,所以更多的应从大学生自身来思考。就业困难在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仍停留在“大学生不是一般的普通劳动者”的传统思维。

面对新的形势,当今的大学生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不断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一是精准自身定位。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或“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都淡出历史舞台。[9]高校培养的目标不再限于精英人才,而更多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建设者和劳动者。作为当今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正确定位。大学毕业生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应面向基层,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去发展与锻炼自身。将来能成就事业者,必定来自基层锤炼的群体。因此,大学生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真正就业的观念,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向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甚至自主创业方面拓展。二是改变终生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脑海里仍然保留有一种思维,就是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求职方式。其实在目前僧多粥少的形势下,过去那种一职定终生的情况几乎不会重演,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转变工作单位或更换工作岗位将是一种常态。第一份工作只是开启人生职业生涯的序幕,每个人将根据工作的需要、自身的发展、环境的要求等将逐步调整自身的职业路径。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先谋生计,再图发展。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待对社会和行业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分步到位,达成自己的职业梦。同时应关注国家和就业目标城市、行业的新就业政策,要用足用好国家稳就业的各项政策。三是注重内涵提升。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看重外在的一些因素,比如注重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地点远近、工作内容轻重、工作环境优劣、工资待遇高低等,把这些外在的职业目标作为求职择业的目标,总想着找到一份轻松、离家近、稳定、待遇高的工作,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况且如今社会上这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学生们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内涵和品质,把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归属感等方面作为求职的标准,更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在素质提高了,将来无论换到什么样的岗位,都能轻松的转变角色,胜任新的岗位。

二、端正学习态度,锤炼就业本领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每一个发展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的就业形势亦是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将来要想立足社会,自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积累仍将是我们不竭的学习动力。[ 10 ]在大学的这几年,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间,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浪费,否则老大徒伤悲的悲剧将重复上演。

多年来,用人单位除了考量学生的品质外,学习能力也是他们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些勤奋努力、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永远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11 ]那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应如何做才能为将来谋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呢?

第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危机意识。大学是学习的天堂,这里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有知识渊博、言传身教的教师,有和蔼可亲、共同成长的同学。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就能从中汲取到有用的养分,找到锻炼的舞台。在大学期间,让书本陪伴你奋斗的日日夜夜、让图书馆见证你每天进步成长、让课堂成为你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面对将来的不确定就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到未雨绸缪,树立危机意识,以目标为导向不断给自己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二,扎实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技能。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专业是将来就业的敲门砖,是求职谋生的基础,必须努力学好、学懂、学透。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那就努力争取调换专业,如果这个实现不了,那就努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自学拓展从中找到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虚度光阴,真正找到自己发挥和展示才能的方向和领域。

第三,涵养多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学好所学专业的前提下,博学多闻,见多识广,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将大大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只会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已很难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际交往、言语表达、文字功底等综合技能都将是立足社会的技能。而大学中的学生社团、学生会、自管会、科研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可利用兼职实习、课外实践、科研助理等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总之,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有能力的人,成长的舞台才会无禁区。网络上有一句话:“关系是泥饭碗,会碎的;文凭是铁饭碗,会锈的;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这就要求大学生们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解放思想,放宽视野,苦练就业本领,积极发挥主观作用,树立服务基层意识、自主创业意识,敢于走向中西部和农村基层,迈进一线企业或服务行业。

三、调整就业心态,理性选择岗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校生规模已达世界第一。而高校毕业生们在就业时那种根深蒂固的精英就业意识仍未彻底改变,总想着自己是高素质人才,理应有体面的工作岗位、较高的职位、高薪的待遇。不能及时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导向,无视大局,只把目光聚焦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择业更多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强调个人专业或者关注某些行业、某个城市。择业中碰到暂时的挫折与不顺,不能主动调适自我,面对社会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企业工作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把企业当成中转站,心态浮躁,贪大求全。“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还在作怪。[ 12 ]面对现实严峻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们应该与时俱进,调整心态,积极适应。

第一,量体裁衣、主动求变。现阶段,结构性矛盾带来的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短时难以改变。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综合实力制定一个合理的就业目标,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平台。没有最好,适合的就是好的,不随波逐流、不钻牛角尖。就业的起点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不要对薪酬的要求过高,学习积累才是最重要的。任何经验的积累都是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学习拥有了足够经验,能胜任更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薪酬自然就会提高了。平时注重克服不足,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用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第二,依“疫”而动,增长本领。在疫情的冲击下,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住宿旅游、餐饮零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施工建筑等行业停工停产,而一些行业却崭露头角,迎来快速发展的良机,如在线教育、生鲜快递、远程办公、线上医疗等领域异军突起。高校毕业生不能死守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要根据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拓宽所学专业的内容和技能,结合未来就业所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指导与服务,力争把自己打造成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增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的能力,学会从线上海量信息中精准甄别有用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疫情常态化下就业的变化。

第三,看准机会,理性选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计划、脱贫攻坚以及城市群建设、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大批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基层、艰苦一线去建功立业。在择业时,除了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外,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情况,如个人价值观、性格特点、爱好追求、家庭情况、胜任能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正确审视就业形势,积极主动找机会,不盲从、不扎堆大城市、热门行业,不只盯着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依情而动,量力而行,做出恰当理性的选择,以积极心态看待职业,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选择怪圈。毕业生还需要尽快从疫情居家无规律慵懒的状态中振作起来,激发主动求职的精气神,积极投身到各种网络招聘会中,主动适应线上择业、线上就业的新常态。

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责任,就业是担当。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择业走哪条路,要结合国家最新就业政策、高校就业部门的精准指导,根据自身和家庭情况,把握市场信息,苦练就业本领,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审时度势,脚踏实地,才能夠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

参考文献

[1]祁占勇,陈鹏.重大疫情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规模扩张的迫切需求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2):19-24.

[2]陈建帮.抗击疫情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引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6):38-42+53.

[3]教育部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03/t20200306_428194.html.

[4]程丹.新形势下高校职业生涯工作室功能定位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6):46-47.

[5]查里·达尔文.物种起源[M].钱逊,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6]岳昌君.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N].中国青年报,2020-3-9(8).

[7]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2020,486(7):4-16.

[8]程杰.新冠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发展观察,2020(Z2):40-42.

[9]富振华.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消极现象、归因及改进策略[J].山西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2(12):197-201.

[10]陈树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探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1):91-93.

[11]沈国兵.“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外贸和就业的冲击及纾困举措[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27(2):16-25.

[12]喻名峰,陈成文,李恒全.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2):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