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博士论文致谢走红,围观解读切勿“鸡汤化”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继4月黄国平博士的论文致谢走火网络之后,近段时间,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以及东南大学工学博士仲济涛的博士论文致谢部分,亦相继爆火“出圈”。两位寒门出生的学者,在自己的博士论文致谢部门,完成了对坎坷曲折学习生涯的轨迹回顾和人生故事的讲述,用质朴却满怀情感的文字写出了不易、愧疚、确幸、坚持与感恩。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在三位博士的致谢里,看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巨大意义,看到了咬咬牙坚持过去的无限可能,看到了我们社会价值观永恒的压舱石,正因为有他们在苦难中的奋斗,才形成了一个社会阶层流动的良性通道,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彰显教育的力量,来凝聚向上的共识。
但是,不能忽视这样一些人,他们卷起一阵“后记比正文好看”的风,于是开始四处寻找并以论文致谢的感动程度作出评判——“这个感动”“那个浪漫””那个一般”。
首先,“后记比正文好看”,是因为通俗易懂的后记,满足了信息耐受力差的人对于爽文、鸡汤的追求。别人的人生历程,只是他看来一个跌宕起伏、开头悲惨但收获了完美结局的“童话故事”,当然他也会感动,但这种感动是极为短暂或可忽略不计的。跳过正文将后记鸡汤爽文化,最后,也必将食下“鸡汤过剩”的恶果。一学者在相关研究便指出,浮躁功利型鸡汤永远试图告诉别人明天会更好,但这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另一边,因为专业和知识上的鸿沟,普通人或许不能站到作者的高度与作者进行对话,暂时不能理解其思想或研究,这应当是我们谦卑并向绝学的理由,而并非骄躁狂妄地矮化学术,说出正文和后记哪一个好看这样的话的借口。肖博士说,做科研要经得起诱惑,“文科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文献基础上的,是需要积累的。若想要做出一篇有深度、厚度、传承度、有生命的著作,就必须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那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些感人肺腑的致谢?首先便是严肃地去鸡汤化,这虽是一个个苦难造就人才的故事,但背后不是依靠着明天会更好的迷信,而是“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下去,然后走出去”的精神,鸡汤化本身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亵渎;其次,我们对这些寒门故事也不能止于表浅的感动,他们能走到今天,多亏了一路上所遇到的好心人,因此,我们也要就此关注到欠发达地区的寒门学子们,为他们搭建起向上向好向优的“梯子”,不断完善我国的学业救助制度,为他们书写自己的人生提供可能。
文/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
- 上一篇:从频频走红的论文致谢中,当窥见学者该有的“真”态度 2021/11/8
- 下一篇:南京溧水无想书院揭幕,单霁翔现场纵论文化遗产保护 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