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7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作用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7期
邢星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安鐵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以部分非遗项目进校园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XTZY20J20)
[作者简介] 邢 星(1986—),男,陕西西安人,法律硕士,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7-0177-04? ? [收稿日期] 2021-09-07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性质和任务的具体化方案,是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国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的,并把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作为重点任务,涵盖政治理论、爱国主义、个人素质教育等方面。
在这些教育内容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弥补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仔细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守护民族文化宝库,充实大学生文化生活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其中就有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独特思想内涵和价值理念,处处体现中华民族无比丰富的活力和创造力,既是中华各族同胞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总结凝练的结果,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要让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不断传承,并使之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和情感基础。
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其独特的存在,尽管它们来自那些普通的乡野民间,却是影响每个国人民族气质的辉煌财富,构成了灿烂的文化星河。当我们欣赏这些歌曲、绘画、舞蹈时,当我们保护那些即将消失的民间工艺时,当我们找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方法时,我们都能从其中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代劳动者在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艺,因此,类似这种手艺的留存就不只是记忆,更多的是其中浓厚的生活气息[1]。保护这些依靠传承和记忆留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就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大的促进。
(二)继承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承的凝练和总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绝佳选择,更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对不同门类的知识进行充分了解,也能让存留在生活中的各种技能进入课堂,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能让大学生开阔眼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能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
另外,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服装服饰、风俗习惯各具特色,蕴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组织大学生了解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参与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可以深刻感受祖辈的勤劳和智慧和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其中,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
(三)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品质
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艰险,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在这充满艰难险阻的前进道路上,正是由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民族品质,才使我们一路走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这厚重的底蕴和卓越的品质内蕴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财富在塑造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构建牢固的民族认同感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传承从未间断的文化大国来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渊源,只有传承好自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我们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这就是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去找寻当代的价值追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教育不是简单地介绍非物质文化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载体在学生心中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通过传承复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追求优秀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发展,而大学生作为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最合适的传承人选。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政治素养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时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思想和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方向。其次要求大学生坚持用客观的眼光和科学的方法分析看待各种社会问题,这是大学生走向成熟,实现独立思考的关键所在。当前各种错误思潮仍不同程度存在,需要大学生擦亮眼睛,仔细观察,通过科学的方法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最后要对大学生开展历史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当前,“四史”教育是高校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国革命前进过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过程的重要形式,通过学习领会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素养。
(二)人格素养
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涵盖多种内容的人格素养,包括形成团结上进、诚实守信、不怕困难、充满活力、乐于助人的优秀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社会倡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明的24个字涵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在全社会树立高尚人格素养的有效手段。
作为高校大学生,理应是这一过程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同时也是一场人生修行,在这期间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努力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树立高尚的人格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文化素养
高校的职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培育能够胜任国家和社会各项建设任务,具有充分的学习能力、建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大学生具备卓越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这就需要在学生中强化人文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文化知识,提高认知水平。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理工科学生,分科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缺失,因此需要在这方面持续加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促进
1.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传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能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为纪念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端午节”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屈原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但他的主张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流放,在此期間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瑰丽诗篇。后来秦军攻陷楚地,屈原看着祖国的不幸,心如刀割,遂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显然,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演进和具体内涵,是对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激励,也能把正确的人生观牢固印刻在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因此,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见一斑。
2.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的提升。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多样且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这些宝贵的财富之中。而把这些宝贵财富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中并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实地感受先民的聪明才智,从而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4],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出来的浓厚的民族精神。
3.对大学生远大理想信念的巩固。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引领下,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日益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价值观念、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不良习气和错误思潮也在腐蚀大学生的心灵,还有少部分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不能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信仰模糊、理想茫然、价值观不正、社会责任淡漠等问题。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作为精神食粮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二)对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完善
1.提升大学生的情感素养。一般而言,情感素养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技能等,情感素养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素质的具体化。从某种层面上说,情感素养对人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而戏曲、音乐、绘画、诗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反映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的情感素养,它们都是提升大学生情感素养的有效载体,就像今天的人们讲孔孟的故事、读盛唐的诗歌、传授贤者做人的道理一样,这些都是让国人真正理解我们的文化和精神的有效载体,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可以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促使大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提升大学生的个性素养。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活动,必然要存在于一种与其他活动不同的特殊环境之中,这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与遗传、家庭和社会影响相比具有极其特殊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已经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旦离开了学校教育,大批量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因此,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理想,对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和审美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提升大学生的理性素养。理性这个话题对于大家来说不算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从目前的现实环境来看并不很好,特别是在网络空间里经常没有依据的胡乱发言和追星过程中的“饭圈乱象”,都是非理性的常见形式,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理性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知识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方面的良好学养。大学生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是要通过其自身对社会生活实际的感知,并伴随着广泛的文化活动、不断获取文化知识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中的积累、实践的体会和教育的引导[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集体创造和传承发展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能够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之外汲取更多的知识,帮助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大学生人文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奠定牢固的文化基础。
综合来看,通过在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而且在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上一篇:2022年第22期·基于BOPPPS模式的“传染病学”雨课堂 2022/7/18
- 下一篇:2021年第47期·金融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202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