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8期·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

2022-7-13 9:53:27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8期

[关键词]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重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模式研究”(GJB1320363)

[作者简介] 杨淑玉(197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法学硕士,佳木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153-04 ? ?[收稿日期] 2021-03-25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通知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理念是2014年之后开始出现的,主要源于上海市部分高校的实践探索,目的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孤岛”现象,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的“两张皮”困境,课程思政即“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2],而是以现有的课程为基础,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运行模式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等其他课程。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思想政治育人的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侧重理论认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解疑释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目的是以史育人,知史爱国,知史爱党,以史增信,以史明理,以史崇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是从实践的角度为出发点,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实现以科学的方法、历史的借鉴、实践的认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共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其他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其他各门课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协同效应。

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重点引导学生坚定政

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重点培育执着探索、锐意创新、理性批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意识。

医学类课程:注重培养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

精神、甘愿奉献的团队合作精神、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以及能够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信念。

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培育学生敬业、专

注、精益、创新的工匠精神,使其成长为有时代担当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艺术类专业课程:在艺术的学习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生活。

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提升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弘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状态。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逻辑关系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求同存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战场。思想政治课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的双重属性。政治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治在本质上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治理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影响力会直接或间接地辐射到社会共同体的每个成员,并涉及每个成员的实际利益”[3]。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硬性灌输不可避免,但有些教师往往单一、硬性进行政治灌输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实践认同,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政治性与学理性有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经常被学生误解为传声筒和播音员。所以为更有效地提升育人的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加强理论“短板”,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得化人。

专业课属于专业和知识教育,传递的是本专业所承载的专业知识,重视培育的是专业能力,忽略了育人,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育人的任务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专业课教师只是专心教授专业课知识,忽略了传道。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是在于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模式,挖掘专业课、通识课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发挥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课程显性与课程思政大的隐性育人功能相结合。所以专业课教师主要应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充分挖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目标、价值、情感,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在育人的目标上是同向同行,但育人功能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具有显性特征。其他课程则是起到微循环的作用,具有隐性特征。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育人协同。教研立项。申请各级各类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组成教科研团队,运用项目驱动促进课程内容更新,以教学研究成果更新课程内容,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支撑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为课程思政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和依据。

定期交流。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定期交流,让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到专业学院老师的教研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入手,挖掘、激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课程思政由点到面,最终形成课程思政体系。

督导听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担任督导,定期听课、看课,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进行指导,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

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可以去各个学院做专题讲座,理清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的误区,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具体举措,典型案例,鼓励专业课教师要做到有知识的教学,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竞赛。通过教学竞赛,打造金课,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思想政治之“盐”融入之“水”,润物无声,相互成就,形成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3.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受教育者的融合融入模式。以课堂和课程为主要渠道,研究二者融合融入模式。

一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育人水平和能力。首先改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误区。避免陷入“唯思政论”和“唯专业论”的认识偏差。“唯专业论”,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专业教育才是课程建设的本质属性,态度上消极应对,从最初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漠不关心,到按照文件要求被动应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从形式上看,大体合乎标准,但其育人效果却令人担忧。“唯思政论”,教学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了思政而思政,假借思政之名淡化专业教育,为其不认真履行教学职责寻求借口。将“每一门课程都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错误的理解并落实为“每一门课程都要充分甚至全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次,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由于专业课相对于公共课来说,知识学习的难度大,专业课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学生是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课程思政就是要求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惯性的转变。在平时及备课的过程中,多听、多看、多想、多关注。在课堂的讲授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真正地实现传道与授业相结合。

二是要完成课程思政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融入。《纲要》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教学上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为贯彻这一要求,在课堂上应制定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1)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设计。根据《纲要》要求: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只是确定了总体方向和目标,但具体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课程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开展合作,从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具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第一,结合专业知识,挖掘其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设定具体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是要注意本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设定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及其侧重点。第二,各章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要有全局性。在设立各章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注意一定的逻辑性和顺序性;在涉及同一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教学上,要注意角度的选取,以利于增加学生的兴趣。第三,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写入教学大纲和授课方案,进而形成“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文本。(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相对于专业课,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比皆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信手拈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体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体现不同的思想政治理念,如何将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转变为隐性的侵入式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专业课教师注重的是如何将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激活及挖掘;思想政治课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元素的育人功能。

三、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元素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及效果的评价。主要对象包括学生、教师、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把学生评教作为对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来衡量教师课堂教學效果,其评价的对象、内容和方式过于单一。但是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其内涵应更为丰富,外延更广;在教学评价问题上,应更注重过程。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的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不强调用单一的成绩来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包括。

教师评价:对“立德树人”职责的认知;对教学设计、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政策的了解;主要指讲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否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敬业态度等方面。

教学效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身心的变化,如在判断某一现象所展现出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是否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理论的认知、价值观念的认同、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评价:是否从主流新闻媒体所关注热点的角度出发,是否从受教育者的注意力、兴趣、愿望为出发点而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采取灵活、多变,现代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混合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评价:在教师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获取,更加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认知、情感、价值的培养。

学生评价:是否接受,认同,内化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内容,学生的身心素质是否发生变化。

四、课程思政运行的管理模式

组织领导:目前,课程思政的组织和管理,主要是由学校的教务处进行策划和实施。为更好地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党委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多部门协同配合,由教务处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按计划监督执行。

协同联动:各部门明确职责,各担其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性考核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过程。

激励机制: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教师和学院给予奖励。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年度教学考评和绩效工作考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合力。因此,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由思想政治课布好局,讲好理,其他课程予以确认、巩固、提升,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育人的完整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