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研究型医生的自我修养,是把论文写在临床上

2021-12-20 13:52:11点击:

原标题:研究型医生的自我修养,是把论文写在临床上

宋尔卫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龙锟

图/受访者提供

在从医学院毕业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给自己定下一生不变的目标:既不要做单纯的医生,也不要做单纯搞生物的科学家,而是要将临床和科研一起兼顾,让两者相辅相成。如今他已是国内著名的乳腺外科医生和杰出的临床科学家。

宋尔卫是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经他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同时,宋尔卫带领团队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他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新亚型及其促癌机制,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一系列创新成果为靶向肿瘤微环境及针对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推动了恶性肿瘤及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今年10月,宋尔卫院士两赴西藏林芝市为患者做手术,带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为林芝市打造一支带不走的肿瘤防治队伍。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筑学者梦、守医者心、怀家国情”的精神内涵。近日宋尔卫院士接受广州日报记者专访,分享了乳腺癌诊疗的新成果和自己的科研心得。

他是谁?

国内著名的乳腺外科医生和杰出的临床科学家

他的理念

既不要做单纯的医生,也不要做单纯搞生物的科学家,而是要将临床和科研一起兼顾,让两者相辅相成。

他的业绩

经他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同时,宋尔卫带领团队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他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新亚型及其促癌机制,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

他的追求

筑学者梦、守医者心、怀家国情

广州日报:目前就您团队关注的乳腺癌“两降一升”中(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升治疗后长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三方面哪个面临的挑战最大?

宋尔卫:我觉得乳腺癌“两降一升”三方面都面临很大挑战,包括我们团队在内的所有乳腺肿瘤领域的同道都在为此不断努力。

关于发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乳腺癌(226万例)超过肺癌(220万例)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且,2020年中国新发乳腺癌41.6万例,发病率比往年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乳腺癌风险因素的增加:饮食不健康、长期熬夜、精神持续紧张、超重和肥胖等。因此,我建议女性应该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和愉悦的心情,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这也是肿瘤的一级预防理念。

关于死亡率。2020年中国乳腺癌相关死亡病例11.7万例,为了进一步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我们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为乳腺癌的预后是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的,根据逸仙乳腺肿瘤医院的随访数据,我们早期乳腺癌的10年生存率达到91%。为了进一步促进“早发现、早诊断”,我们很早就展开了华南地区的乳腺癌普查工作,并陆续布局“乳腺癌早诊断”相关的基础研究课题和人工智能研究课题。为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通过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提出了肿瘤生态学的概念,通过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能够提高抗肿瘤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长期控制肿瘤的目的。

关于提高生活质量。过去乳腺癌治疗的50年,我们主要是注重治疗效果。但随着患者无病生存时间的延长和治愈患者占比的增高,“提升生活质量”成为现今领域的新挑战。在这方面,我们中心首先提出了“根治性保乳技术”。?保乳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乳房外形,让患者在治疗完成后更加迅速地融入社会,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对于没有条件做保乳的患者,我们中心广泛开展的假体植入,游离皮瓣整形,脂肪填充等先进技术同样可以为这些患者创造条件,提供最好的术后美容效果。

广州日报:您领衔的逸仙乳腺肿瘤医院,是国内首个公立乳腺专科医院。您对该医院抱有何种愿景?

宋尔卫:作为国内首个公立乳腺病专科医院,逸仙乳腺肿瘤医院以开拓乳腺癌诊疗新领域,提高肿瘤治愈率为导向。在乳腺肿瘤中心的基础上,医院整合了肿瘤、心血管、内分泌、康复、妇科生殖及精神心理等多个临床学科。

我们的目标是把逸仙乳腺肿瘤医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乳腺肿瘤医院。医院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着力打造集乳腺肿瘤预防、诊断、特色专科治疗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治疗平台,并通过综合诊疗和疾病管理模式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的整合型医疗服务。

广州日报:目前您作为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正在推动建设中国乳腺癌标准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价值在何处?

宋尔卫:精准医学强调从群体患者中识别个体差异,并通过对个体单器官,单细胞,单通路和单个基因的解析,找到关键靶点,做到精准医学诊治。然而疾病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想象,许多疾病是多基因、多通路、多器官的联合作用导致。此外个体与个体的互动,与环境的交互所形成的群体效应同样影响疾病发展,因此,要把这些数据全部都收集进行整合,才能最终解决目标疾病。

当前医学治疗进入“大数据驱动”的时代。大数据驱动下的分析能为政策制定、医疗管理、疾病诊治、科学研究等各方向提供重要支持。国内数据体量大,但这不等于就适用于大数据分析。首先,各中心数据结构,规则不统一,使得汇总分析难度增大。其次,各中心数据能否进行汇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存在一个可信的第三方平台以支持多中心数据协作网络的建设。该平台必须是权威、可靠、具有公信力的平台。国外有SEER,?UKBIOBANK这种国家级的统一权威数据库成功案例,我国当前并没有。

因此,我们在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支持下,建设依托于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国乳腺癌标准数据库,数据库最终的愿景是长期支撑乳腺癌预防、诊断、治疗再到科研的全流程。

广州日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智慧医院方面颇有建树,今年获得了“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十大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医院”。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在乳腺癌诊疗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宋尔卫:人工智能毫无疑问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乳腺癌甚至整个大肿瘤的治疗范式。我们在最近的《Science?China?Life?Science》发表观点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大概可分为两种范式:

一类是人工智能所完成的任务,人类也同样可以完成。但人工智能因其自动化、标准化、可持续不间断工作等特征,使其在许多方面优于人类。人工智能医学应用的另一类范式,是人工智能能做而人类做不到的事。比如从影像图像中推断病理、基因的数据,从大数据中预测未来特定事件的发生风险等。

宋尔卫院士谈科研

要扎根临床实践探究问题

广州日报:您在海外的进修内容是移植免疫培训和病毒免疫领域。您为何会在归国后选择乳腺癌领域开展研究?

宋尔卫:我于1994年作为七年制研究生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普外科实习,期间就开始向苏逢锡教授学习。当时,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只是一个小小的专科,刚开始只有4张床位。经历了艰苦漫长的“创业”,乳腺外科在苏逢锡教授带领下才渐渐成长起来。

在苏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一起合作申请校级课题基金。2004年,我刚完成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苏逢锡教授就把我引进乳腺外科。苏逢锡教授长于临床治疗,很早就树立了保乳保腋窝的理念,在国内首先开展“Fisher保乳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而当时我已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研究体会,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微小分子RNA对乳腺癌起源的癌干细胞的重要调控作用,研究成果也在《Cell》杂志发表。我们各司所长、相互配合。在各种契机下,我开始专注于乳腺癌领域的研究与临床工作。

广州日报:您带领团队在乳腺癌的科研和治疗领域已经做出诸多开创性和引领潮流的结果。在日常工作中,您如何去锻炼团队的创新思维?

宋尔卫:首先,我必须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感兴趣,参与其中,并指导他们。每周我都会安排课题组会。会上,我都会仔细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帮助他们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找出更有说服力的结果。

我常对团队成员说,研究问题应扎根于临床实践,要以临床为导向,用科学的态度,提出正确的科学问题。我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批为乳腺癌患者完成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尽管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妇女不适合此类手术,但我注意到做保乳手术的患者比行乳房切除术的患者拥有更长的生存期。通过研究探寻潜在的机制,我认识到手术后的一些辅助疗法增强了抗肿瘤免疫。

我和团队在后续研究中发现,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调节系统在宿主体内与局部和远端环境相互作用,积极的反馈才能对患者有利。

广州日报:您目前是国家医疗队2021年巡回医疗西藏林芝市总领队,并多次不远千里前往林芝为当地群众做手术。未来您的团队会如何帮助林芝市打造带不走的肿瘤防治队伍?

宋尔卫:在未来,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肿瘤防治队伍。一是在当地建立肿瘤筛查机制,推动肿瘤的早发现和早诊断;二是搭建长期支援的平台,?通过医疗帮扶的形式,定期安排医院肿瘤专家来林芝市人民医院进行工作交流,?支持当地的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三是通过支持林芝市人民医院肿瘤医生来广州进修学习,定期开展双方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等沟通学习工作,?帮助林芝市人民医院培养自己的肿瘤专业人才;四是与当地医院开展肿瘤领域临床、教学、科研三方面的合作,全面提高林芝市肿瘤防治队伍的人才储备和人才梯度建设。

 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社 教育教学论坛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