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对照“国标”探究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及提升策略
教育教学论坛刊文:对照“国标”探究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及提升策略出自《教育教学论坛》,该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鞠晓红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以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对照“国标”开展的专业评估工作发现,影响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包括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高校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打造重点特色学科与优势专业,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综合实力等措施来促进专业健康发展,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关键词:国标;应用型本科;专业发展;核心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320-03
《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教高司〔2017〕62号)和《广东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通知》(粤教高函〔2018〕59号)等文件,要求广大高校要积极结合学校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面向所有本科专业开展“国标”学习及对照“国标”开展专业评估工作。
一、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国标”是中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专业评估的重要参考,更是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遵循。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对标评估,积极查找差距,分别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配备、质量保障等方面对照“国标”评估专业办学情况,发现当前影响高校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学科专业结构
学科专业是高等学校办学的基础单元,学科专业结构对办学方向与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多数高校学科建设稍显滞后,工科类专业数量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传统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所占比例相对理工类专业来讲仍然较高;高校暂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专业集群和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专业集群及学科的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没有体现出来;学科建设工作对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还没有形成一批与产业经济较为密切且有突出影响的、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对接良好的特色学科专业;部分专业招生形式不乐观,招生规模较小,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较低;专业优势不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差距。
(二)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水平会对专业发展方向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但是,当前高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素质要素的界定上存有争议,对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形成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推进带来了困扰。同时,在现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受到传统大学教育思想中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教育方式等的不利影响,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等协同育人工作推进得不够深入,在规模和效益方面均未达到理想状态。
(三)课程体系设置
專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想结果是能够有效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各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当前,广东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专业课程门数设置过多,个别课程学时较大,课程内容整合不够,不同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叠现象;二是专业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相对比例较低,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空间不足。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不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持续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可为学校专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级职称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存在学历和专业职称结构无法形成合力梯队的问题;教师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双师型教师建设任务艰巨;缺少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且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教师。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发展工作的提升策略
对标评估工作为高校各专业加强硬件建设、提升专业软实力、更新培养模式、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供了依据,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校在积极研究影响专业发展核心因素的过程中,同时在对标评估的基础上积极探寻有利于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坚持“以标促建、以标促强”的原则持续开展专业建设工作,努力打造更为优质的发展平台。
(一)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打造重点特色学科与优势专业
1.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为切入点。高校应努力构建贴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地缘优势,根据人才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方向。高校要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系统梳理、调整和重组,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凝聚学科方向,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强、招生效益低下、发展前景不佳的传统专业予以调整、压缩或者停办;对现有学科专业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改造提升,赋予新的课程体系、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为其注入生机与活力。
2.以优质学科平台建设为着力面。高校要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工作,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专业布局需要做好优质学科平台的建设工作。高校要充分发挥“重点学科”“重点特色学科”在科研团队形成、特色方向凝练和科研项目攻关中的引导支持作用,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高、创新能力强、学术成果优的优质学科平台,围绕地方经济和国家发展战略、“工业4.0”和“互联网+”等新生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团队综合能力。
3.以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为突破口。高校应重点扶持、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工科类及商科类专业,密切关注产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需要的调整;积极申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新专业,悉心搜集新专业信息,强化新专业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吸纳社会各界及相关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申报的论证工作,确保新增专业的学生招得进来,分得出去;结合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及招生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评价标准及退出机制,从而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结构、规模、效益、质量等多方面都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专业结构。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深入贯彻《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建设专创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要采取多种切实可行及有效的措施,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为抓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遵循,鼓励各专业放开手脚,大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从而彻底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现状,全面且深入地推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2.面向行业产业需求,完善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结合高校周边地区产业特点,建立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行业学会、知名企业的联合,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以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要充分利用协同单位的各种资源,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协同合作模式,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在较大范围内探索基于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3.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争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认证对比传统专业评估有较大区别,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突破,当前专业认证逐渐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核心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促进高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教学基础地位的。
(三)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工作
1.对照国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发展需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当中,积极响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育部专业建设标准充分结合起来的修订要求,在修订过程中根据专业标准落实强化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学校专业认证及专业评估提供有效支撑。
2.针对专业,科学设计课程体系。高校要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理顺“目标+岗位+能力+课程”的结构关系,将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机嵌入现行本科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明确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具体支撑,把毕业要求指标点落实到每门具体课程中;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聘请业界精英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努力精选课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加强应用技术型课程的设计工作,保证实践性教学得到有效加强,确保课程与一线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要与要求有较好对应。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综合实力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教師队伍整体水平。高校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积极热情,踏实努力地开展具体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重视人才引进计划的制定工作,做好人才引进与人才服务工作。高校应推动建设以任务为牵引的人才引进新机制、新模式,在人才引进工作的不同阶段和过程中拓宽人才引进思路,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对于学科专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博士和高职称人才要探索不同寻常的进人机制;适当加强境外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发展,提高师资的国际化水平。
2.优化教师成长环境,稳定和留住现有人才。高校应从多方面入手做好人才成长环境建设工作,稳定和留住现有人才。首先,要树立新的机关工作理念,以“服务为先,管理并重”为原则做好联系教师工作,广泛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主动解决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其次,制定有针对性的倾斜政策,对于学校专业发展所急需和有重要作用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教授、博士等优秀人才进行照顾,通过政策来保障人才的稳定;最后,努力搭建各种教职工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举办深受教师欢迎的各种学术、工作交流活动,培养教师的团队意识,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最后,提高教师薪酬水平,优化薪酬结构,持续提升薪酬的外部和内部竞争力,为教师生活提供保障,并给予教师劳动更好的价值体现。
3.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和优化激励机制。教师的绩效管理相比一般企业员工来讲要复杂一些,但是有效开展教师绩效管理所带来的良好效益确实值得高校重新来审视绩效管理这项工作。高校在开展教师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工作实际特点来考虑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首先,高校要深入分析教师工作性质,设计绩效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案。
三、结语
“国标”对专业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及合理建议,是各专业类所有专业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对照国标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具体开展建设工作涉及学校各个方面,高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务必重视并积极参与建设工作,加强沟通,建立互动协作机制,方可为高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继而合理推进高校办学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宁滨.以专业认证为抓手 推动“双一流”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02).
[2]王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探析[J].高教学刊,2019,(01).
[3]叶怀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9,(09).
- 上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班主任遇学生“校园贷”案例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2021/8/5
- 下一篇:教育教学论坛刊文: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 20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