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现代职业教育亟须培养“斜杠人才”

2024-03-11 16:25:57点击: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对于“跨界”人才的需求急速提升。当前,企业行业中“斜杠人才”极度短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却很少与“通才”培养契合,人才培养应时变革是大势所趋

  10年前毕业于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李铭周,早在顶岗实习期间就被一家上市公司相中,录用为装备车间的一线操作员。10年间,凭借敬业肯干的务实作风、“上手很快”的专业优势,以及基于专科学历的理性职业定位,他从基层岗位起步,脚踏实地地干到技术员、技术主管、生产主管、车间负责人,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弟学妹眼中的好标杆,还被母校树为杰出校友。然而,始于去年初的公司数字化改造,却让他一下子陷入进退维谷的“能力恐慌”之中。从传统式生产到数字化转型,是公司共享上下游企业资源、全面融入行业发展大势的不二选择,与李铭周同类的中层骨干一方面被要求参加数字技术提升学习,成为“无所不能”的“现场工程师”,同时代表公司到市场上“猎聘”既懂技术又擅管理还有数字技术专业背景的“通才”。然而,几番奔波下来他们却发现,不仅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很少与“通才”培养契合,而且在整个行业也都存在“斜杠人才”极度短缺的问题,成为企业行业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高校领导“访企拓岗”促就业,企业行业“整合挖潜”增需求,各级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和国企招聘也被要求给应届生留有一定比例岗位,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然而,社会基本面的就业难问题依然突出,原本占有优势的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也逐渐出现受欢迎程度降低的现象。而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却仍然存在许多岗位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困惑。原因在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跨界”能力要求急速提升。一是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逐步被人工智能替代,“专岗”不再多、“专才”不再香;二是生产过程和产品出现复杂化、多元化现象,从业者需要密切的、跨专业的团队合作,而管理者则更需要能够独立地跨界解决问题。

  高职院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面对现实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斜杠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值得深入研究。

  广泛设置“跨界选修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高等院校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眼下,以自主选修课程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在本科高校普遍实施,但高职院校却鲜有推行,而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专业对口”“技能过硬”,导致毕业生不仅专业发展的“天花板”较低,而且因受专业限制、技能单一而缺乏应有的职业迁移能力。为此,迫切需要学校破除专业藩篱,广泛开设“跨界选修课”,引导理工类的学生选修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财会类通识课程,文科类学生选修机械基础、电工基础、人工智能、媒体技术类课程,以让学生在打好本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对边缘学科、临界专业有一个“扫盲式”的普及了解,努力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斜杠人才”。

  普遍实施“项目化教学”。相对于单纯的教师盲目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项目化教学”以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的具体项目主题为学习载体,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甚至“玩中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深受职业院校学生欢迎,也更符合职业教育的育人特点。项目化教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不再把知识学习与传承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紧紧围绕项目工作所需综合技能来组织教学,在学习需求中自主探究。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多项专业技能,也需要组建各种协作团队,既可以与同伴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也可以凭借媒介工具和平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项目化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更让他们获得“跨界”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进而成为“斜杠人才”。

  创新尝试“校内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2014年,教育部将现代学徒制认定为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职教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现代学徒制却普遍遇到企业积极性不高、学徒岗位不足、导师难于落实等现实问题,导致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名不副实。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创新“校内学徒制”育人模式,作为校外学徒制的有益补充,不仅教师的办公室向学生正常开放(内设学生专用办公桌),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上班,而且学生还能在多个教师办公室和不同岗位巡回实习,通过“做中学”来提前习得“有用”技能,进而为自己增加“斜杠”分值。

  倡导学生“不对口实习”。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教学活动的必备环节,是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正因其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育认知中,人们常常特别强调和追求顶岗实习的“对口性”。从“斜杠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如果能在宝贵的实习期内,有意识、有计划地挑选一些“不对口”的岗位或单位去实习,“藏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学习“跨界”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博学的“通才”,将会有利于自己今后职业迁移能力的提升。

  创建新型“学习者中心”。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必将成为潮流,由此引发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学校的功能界定都将随之发生改变。在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逐步向主动求知(技)者转变的背景下,教师将成为“导师”,学校也将变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的专门机构或场所,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中心”。这里的“学习者”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员工,甚至包括所有有意向接受终身教育的群体;而“中心”的职能不仅是更新专业知识、强化训练技能,更包括“跨界”学习、综合提升。显而易见,“学习者中心”的建设和运用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前几年,很多职业院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如今进一步升级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接触到、深入到不同的行业、专业,由“专才”变成“通才”。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校长,江苏省标准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