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校未来会怎样?
这些教学点分布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又被称为“麻雀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是其显著特征。因为职业成长空间受限,优秀教师往往不愿留在这里。然而,这些教学点是保障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关键。
文|杨三喜
编辑|王可欣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撤还是留,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这些教学点分布在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又被称为“麻雀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是其显著特征。因为职业成长空间受限,优秀教师往往不愿留在这里。然而,这些教学点是保障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关键。
从现实情况来看,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往往把孩子送到了城镇学校,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就读“麻雀学校”实属无可奈何。
这些处于最不利环境的人群接受什么样的义务教育,是评价教育公平绕不过去的环节。从这一角度讲,必须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就近上好学。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还关系着“人生起跑线”的公平,这是一条必须兜住、兜牢的民生底线。
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潮”过后,整个社会都在反思它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影响。它提升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但也带来了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问题和农村基础教育结构的巨变。
今天,禁止盲目“撤点并校”已成共识。但农村人口持续流出、学校规模持续缩小,农村学校布局还需不断优化。“撤”与“留”仍考验着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水平以及民生情怀。
按照政策,对于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学校,要按100人的标准下拨经费。一两名学生,也要配备一两名教师,按标准拨付公用经费。对于教育部门来说,这种情况的确“划不来”。这是算经济账,但发展教育还得算民生账。贸然撤了一个教学点,不仅孩子上学难度将陡然增加,家庭也将面临更大困难。所以,撤与留,必须根据群众需求来考虑、决策。
面对办学规模缩小、办学质量不高、教师热情不足等问题,也不是绝不能撤。关键是不能“一撤了之”,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上学远,怎么办?要解决校车的问题;孩子太小,生活照顾难,怎么办?要办好乡镇寄宿制学校,妥善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而对于继续保留的教学点,也不能“一留了之”。必须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积极性等方面入手,努力使之成为“小而美”“小而优”的存在。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从经费、资源等方面给予照顾。
乡村学校环境较为艰苦是留人难的重要原因。要留住优秀乡村教师,不能仅靠情怀,还需在薪酬待遇、生活条件、职业发展上给予其更多倾斜。当下,很多乡村教师都是成长、求学于城市的90后,希望他们一辈子扎根于偏远农村是不切实际的,但让他们执教一天,就真诚投入一天却是必要的。这就需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多帮助,形成能上能下的畅通的教师流动机制。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中国孩子唱响希腊语的《奥林匹克颂歌》,让全世界观众欣赏到淳朴的天籁之音。这些孩子来自河北阜平农村的小规模学校。正是支教者来教孩子们音乐,并组建当地小有名气的“马兰小乐队”,让这群孩子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的关注,站到了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上。
可见,当更多人关注乡村、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带去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让全世界惊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审|唐嘉洋
复审|李玲
终审|黄菲
- 上一篇:海南省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2022/3/18
- 下一篇:如何克服“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 202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