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6期·“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3-7-17 17:09:40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卢 靖,孔新刚,赵亚娟,冯永强,景阿锋

(陕西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其发展的源动力。将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实现协同发展一直是高教领域探索的重要方向。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明确了非思想政治课程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这对当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具体、更高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表面与界面化学是材料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属于物理化学的一个分支,又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紧密联系,其知识体系具有理论严谨、逻辑推理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认识不清晰、印象不深刻、理解模糊、不会活学活用等问题。此外,传统课堂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较少涉及文化情感、社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忽视了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缺乏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讲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方法论、唯物史观及价值论等内容,涉及物质的定义、对于世界物质性的看法、对于物质的运动性与发展规律的认识等。通过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想,辩证地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将材料化学相关知识体系与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将方法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科研课题、新型材料研发的背景和技术为突破口开展教学,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寓有深意,既富含科技又充满哲理。此外,要抓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本文以“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为载体,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探讨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思政兼具德育和智育的双重任务,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教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建立德育目标,制定目标时要把握住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的联系。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深入的渐进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发展也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课程思政需要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角度进行全面探索和革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主张批判继承,注重实证,强调认识随着科技和社会活动不断发展等,凸显了科学精神。在专业知识教学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分析,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充分理解,灵活掌握,并深刻体会思辨性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视角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有显著催化作用。

不断深化“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开发专业知识与哲学教育的相关性,着重联系认识论和方法论,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考、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塑造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强调学术诚信对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引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情操、人文艺术等元素,加深教育意义,达到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统一的效果。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达到全方位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二、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合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梳理,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有机融入,提高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表1是“表面与界面化学”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

表1 “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知识体系涉及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生产力发展等不同维度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既亲切生动又抽象难于辨析,对学生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将现象、原理、应用、优化、发展、创新、思政等多种元素相融合,对拓宽学生视野、深化认识、提升研究能力、培养意志品质都有促进作用,是一种对教学模式的新探索。课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多元融合教学。

第一,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教学突出生活化、活动化,合理利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工作。例如:荷叶上露珠呈球形液滴;水蝇可以在液面上自由滑行;活性炭用于净化水质;向天空中抛洒干冰进行人工增雨;等等。这些现象涉及液体的表面张力、润湿现象、吸附作用、附加压力等基础的界面化学知识。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原理,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第二,将基础知识与专业方向相联系。材料科学领域中复合材料界面调控、薄膜涂层开裂、纳米材料团聚、催化剂表面活化等诸多专业问题都需要表面与界面化学基础理论的指导。引专业特色深化课程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固体界面性质章节中,学习吸附的原理和特性,教学过程中将多孔性催化材料的结构表征、构效关系研究引入其中,重点讨论BET法检测材料比表面积、孔径分布,通过吸附-脱附曲线分析孔结构等,让学生体会基础知识在专业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学科素质和实验探究意识。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引导学生提出研究思路和具体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润湿现象时,联系实验课堂中清洗玻璃仪器的标准,分析影响润湿的热力学判据、界面因素并进行解读,让学生回到实验室体验清洗玻璃仪器的过程并尝试改进方法。积极倡导探究型教学,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总抓手,调整教学设计中的思路、方法和过程,用更生动、更贴近科学研究和应用的方式,把专业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例如,通过压汞仪的作用原理渗透式学习拉普拉斯公式和弯曲液面的润湿特征;以设计超亲水超疏水材料为目标,探究润湿与界面结构的关系;通过分析催化剂结构特征,逐渐引出物理吸附的定性关系与定量关系,具体分析固气吸附关系曲线,再扩展到应用领域,介绍催化材料的吸附行为和孔结构分析技术。以科研为主线,将界面化学原本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合理的穿插、安排在主线上,使学生系统掌握、活学活用,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第四,将专业知识与哲学思想相统一。“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其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答科学问题的利器,运用哲学基本原理理解专业知识,提纲挈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解释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关系;用从量变到质变的思想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用辩证思想解读从建立理想模型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历程;等等。

第五,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将科技进步与国家发展、科学家先进事迹等相联系,宣扬坚持不懈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勇立潮头的决心、团结合作的精神、打破垄断的毅力、创新的思想、爱国爱民的情怀、文化修养与自信等,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六,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选择和推荐系列参考书目,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视野,加深课程体会。例如《思维与逻辑》拓展了逻辑归纳和思维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哲学与文化》帮助学生领悟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的互补融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介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和他们身上优秀的意志品质。此外,将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及时添加新时代的课程发展成果,引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有深度、有新鲜度、有时代感的教学探索。

结语

“表面与界面化学”课程思政立足于工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利用哲学思想理解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新的教学模式将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导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历史发展、前沿动态,增长学生见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