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1期·新工科视域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探讨

2022-8-11 10:18:00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1期

孙海龙 王阿川 王春艳

[关键词] 新工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东北林业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GYZD2019-07)

[作者简介] 孙海龙(1977—),男,黑龙江五常人,博士,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字林业、嵌入式与人工智能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8.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73-04 ? [收稿日期] 2021-03-02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出台了新工科建设相关措施,从2016年6月教育部首次提出“新工科”到2017年6月,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的“三部曲”,确立了新工科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内容,掀起了全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热潮,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以新工科为背景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随之展开[1]。新工科建设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工科建设是一个多路径、多模式和多内容的活动,一方面要主动设置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互联、机器人等;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2]。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来说,承担的是前者;而对于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农林类高校,由于师资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建设新工科专业比较困难,需要在现有办学条件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融合,推进傳统学科的升级改造,是切实有力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

东北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在学校整体学科发展布局中并不占优势。新工科建设的实施,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专业借助工程教育认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策略,按照“科研带动创新研究、竞赛引领实践能力提高、校企合作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培养思路,以林业智能化应用领域为特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探索。

(一)厚植科学素养,以科研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作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专业应建立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几轮修订,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和适应岗位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当前行业领域正处在结构性升级的过程中,行业领域对于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考研、就业还是创业,创新能力都是应具备的重要素质。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3],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在培养方案中对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新工科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以及人文通识课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另一方面专业以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将科研活动融入日常培养中,让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发现新问题。

(二)锤炼专业技能,以学科竞赛引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根据麦可思2019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显示,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信等高新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相关工作收入、就业满意度等方面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然而,大量高校毕业生却面临难就业、就业即失业的窘态。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弱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现状,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科竞赛列入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学科竞赛育人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平台,把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竞赛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良性发展格局。通过挑战杯、ACM程序设计竞赛、CSP认证、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事,凸显了计算机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热点问题、解决行业问题的显著优势。

(三)适应社会需求,以校企合作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掌握企业先进的技术体系、快速适应企业文化和生产节奏,从而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满足学生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与企业对接,打造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