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2期·双一流高校日语专业培养方案偏误分析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2期
[关键词] 新国标;日语专业;培养方案;偏误分析
[基金项目] 2020年度上海海洋大学校级教务处项目“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A1-2005-20-400110)
[作者简介] 周艳红(1976—),女,辽宁大连人,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日语系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日语教育,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2-0029-04? ? [收稿日期] 2021-03-29
一、一个标准和一个指南
(一)《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质量为王,标准先行”,教育标准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教育部党组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行动,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纲”,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介绍,2018年1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发布的《国标》涵盖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是我国外语教育历史上由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覆盖外语类各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国家标准。
(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
为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特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试行)》[2] 。希望《指南》引导全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抓手,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夯实专业课程,突出能力培养,推动课堂革命,探索智能教学,促进教师发展,健全质保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满意度。《指南》是继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以下简称《国标》)之后的又一纲领性文件。为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人才培养举旗定向,将指引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外语学科内涵与专业定位,探索外语类专业建设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一流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二、日语专业对标《新国标》情况
(一)培养目标对接情况
本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等专业知识和理论,特别是熟练掌握日语语言技能,具备优良的日语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文化及商务融会贯通的复合型能力;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自主创新能力及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能够胜任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具有海洋特色的复合型日语专业应用人才[3] 。
(二)课程设置情况
日语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和日本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日语专业可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或方向,也可以建立双学位或主辅修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双一流建设需要。2017年上海海洋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所谓双一流是指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到2020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第二,应用型转型需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应对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临港新片区自贸区,已设有商务日语应用性方向可选。主要课程(专业课)设置情况见表1。
(三)课程对标情况
日语专业新国标: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标准制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本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目标在于适应未来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前途光明。根据新国标的要求,日语专业按照核心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编写了2018培养方案。具体对标情况见表2。
三、日语专业对标《指南》情况
(一)日语培养方案有方向有特色
1.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两个方向。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自2014方案起从三年级起开设两个选修方向,即语言文学方向和商务日语方向。不但大大丰富了学生可选课程,而且为日语专业学生出口就业等指明方向。以前方案中没有开设方向。2018方案中为了承接当时学院MTI建设需求,将语言文学方向更改为翻译方向。因为学院已转型申请了语言文学学术型碩士点,并在2021年开始招生。考虑到具体承接,下一个方案将改回语言文学方向。
2.选修课程中设置了两门通选的海洋类特色课程。“日本海洋科学导论”是具有海洋特色的方向通选课。本课程采取讲座形式,邀请学校内有日本教育背景的各学科的博士共同承担此课程。各位博士们大多能用日语讲解,如“鱼的故事”“贝类”“水产品市场”等。为日语专业学生开拓海洋视野,旨在培养海洋日语专业学生的海洋科学知识素养,突出日语学科的海洋特色。
“海洋文献选读”是2014培养方案制定时增设的海洋特色类的方向通选课。通过引导学生日文原文阅读一些海洋科学文献,如“鱼饼的制作”等,了解一部分海洋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大海洋情怀,为学生将来在海洋领域就业打下基础。2018方案中更改成1学分。
(二)对标《指南》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上海海洋大学(双一流)发展定位规划》(2017—2035)和《外国语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上海市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及长三角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校院两级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现状,本专业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主导。遵循外语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凝练专业特色、优化方向结构,主动对接和服务学校海洋、水产和食品等主干学科,不斷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和专业教学水平,为上海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日语+翻译→语言文学”“日语+商务”将成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过关的日语语言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翻译、商务等技能。本专业立足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人才就业落户都具有先天优惠条件。主动对接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和基层一线建设。海洋特色的复合型和翻译商务的应用型日语人才符合《指南》中培养目标的“日语+”特色要求。
2.按照《指南》调整课程设置学期和课程结构。只有高级日语1-2,没有3,可酌情考虑,实在有必要可列为第七学期必选课程;视听说1-2为2学分即32学时。2018方案的听力1,依据现有教材确实可以增加学时为32。也符合先输入再输出逻辑,会话1保持16学时不变。专业导论因入学教育充分等必要性大大降低,1学分16学分可考虑撤销。按照新国标以及《指南》要求,补充完整所有核心必修课程。2018方案大体对标,只需更改小部分不对标的具体课程名称。
现行2018方案只有部分符合《指南》中课程结构要求,有待于确定学校指导性意见。如公共基础原则上占总学分25%;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不低于专业总课时的50%;实践教学环节原则上占总学分10%。
3.《指南》对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有更具体的要求。实践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专业实习外,还包括如开展学科竞赛,社团,创新项目;志愿,公益,勤工助学和支教等;以及国际交流等。毕业论文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具体字数和语言都有详细规定。
4.持续推进培养方式的改革。由于外语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日语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培养方式的改革。如2+2国内国外联合双学位培养,推动3+1等同日本的多个大学交换留学项目(包括公费和自费),对应学分打包认定。每年大概有30名左右学生去日本留学。另外每年开展暑期两周短期游学项目,在2019年两支队伍共计50名学生分别去了东北大学和广岛大学。以2017级1班为例,至大四第8学期,30人名只有4名同学没有去日本交流过,通过各种形式出国的同学占比86.7%。受疫情影响,2020年留学项目几乎停滞。不过从该年末起,已逐渐开始恢复。
- 上一篇:2021年第41期·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绩效管理”课程教 2022/8/11
- 下一篇:2021年第42期·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制度建设与管理探讨 202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