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21期·课程思政背景下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探讨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1期
[关键词] 培训;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吕璐君(1981—),女,四川绵阳人,教育硕士,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育培训学院教研员,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9324(2022)21-0185-04 [收稿日期] 2021-12-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改善“智肥德瘦”现状,扭转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是对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变革的要求。所有课堂都具备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与继续教育培训需要同向同行,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学科课程教学中去,形成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发展的协同效应[1]。在培训方式上,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给了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覆盖和线上教育迅速壮大的空间,培训资源短时间内汇集激增,迫使继续教育线上培训的改革乘势而上,横向扩展了更多培训方式,纵向拉伸了培训体系的深度与层次。与此同时,课程思政改革理念正在新疆地区全面推广,与学科课程教学的融合、提升时时处处在发生,继续教育与课程思政改革不期而遇,共同发展。
一、继续教育培训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相互渗透
(一)一线调研
调研对象:参加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所有学员;调研时间:继续教育结束后,开学两三周,学校教学进入正轨,教师状态良好;调研范围:由于防疫要求,对不同学区的学校进行抽查走访;调研方式:主要为下到学校一线与参训学员进行面对面访谈、进入常态课堂进行听课、专题讲座、课程诊断、线上交流、电话访谈、线上统一发放问卷等;调研内容:以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效果等为主要调研内容。
以下的分析结果是以2021年六五周期第四期小学语文参训的800名学员为调研对象,参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等设计培训大纲,根据大纲设计问卷,进行线上调研。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800份,并对问卷填写结果进行内容与数据的统整。具体归纳为:一是培训时间,95%的学员建议放在寒暑假,时长更多选择15天;二是培训方式为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18%的学员提出如果条件允许可安排参观学习、大赛评课等活动,真实地提升教学技能;三是培训内容除课程标准的正确使用、统编教材的驾驭路径与方法、教学理论与课程案例的讲解相结合等,还有36%的学员主动提出在德育理论水平、个人文化素养上需进一步提升,建议扩展中国传统文化、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视野、心理健康调适等课程,这项需求正与课程思政改革的适时融入完全匹配;四是培训教师除教授级别,47%的学员更倾向一线教师,认为他们更能理解他们的痛点与困境;五是所有学员都认为培训管理需要正规的模式与专业的团队,严格要求更有效率;六是后期服务,69%的学员建议多开展延伸服务,学员不满足15天继续教育,而要求打造长期性的学习充电平台,为其终身学习继续服务。
(二)调研目的
一是完成学科课程继教培训与课程思政改革现状资料与数据支撑的链接,用事实证明继教培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与有效性;二是通过调研反馈信息,诊断已完成的小学语文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否合理,教学是否有效;三是第一时间掌握小学语文一线教学的常态模式、课程思政改革的完成程度、教师团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一手资料;四是获取学员听课后是否学以致用的直接信息;五是掌握最新的学科动态,深入剖析教学前沿教师面对的真正困境,进而对后续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查漏补缺、调整完善。
(三)定位导向
定位培训需求,在培训内容上抓重点,在培训方式上分层次,在管理模式上走创新,后期服务上更持久。内容上抓重点,抓一线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遇到的专业瓶颈,抓立德树人在现代学科教学中的弱化问题。培训方式上分层次,一是以调研数据为支撑,整理核心问题,快速拿出解决方案,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比如:统编版教材已推广,教师该如何快速驾驭统编教材;在继教培训课程中对应设置统编本教材阅读策略、统编本教材单元知识梳理等;新课标马上下发,如何对标上课,开设聚焦课程学段目标,用活统编教材等课程,做“雪中送炭”的培训。二是调动全国能辐射的所有资源给予学员最丰富的课程体验,聘请专业的思政专家对授课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讲解学科课程如何无痕融入思政元素,并用最详细的后台数据统计管理把控线上学员积极的学习状态。三是对学员完成线上课程后,回归岗位开始具体教学进行后期反馈追踪,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以融合课程思政改革理念促进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更迭换代。管理模式上创新,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和处理循环管理,彻底激活培训学习整体氛围,从五官感受到入脑入心、从知识拓展到政治觉悟、从道德品质到文化修养,进行全面驱动、生成、锻造。后期服务形成产业链,运用不同的平台进行继教培训后的延期、延时服务,最终为被培训者终身学习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继续教育培训与课程思政改革的互相融合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3]。在继教培训体系中,课程思政教学由学科课程和思政元素两部分构成,学科课程属于执行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执行的灵魂,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在培训目标、内容、模式上互相配合,思想政治课程给予学科教学内核足够的理论支撑,学科教学给予思想政治课程外延足够的成长空间,二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一)培训目标的明确规定
各学科课标在课程设计中明确:学科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语文课标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第一条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党和国家培养具备优秀品德的教育人才。由此可看出,尊重学生独特的学科体验、知识习得的前提是课程内容的价值引导,学生的德育水平、“三观”塑造直接影响着学生优秀文化品质的熏陶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教育在课标中的明文规定成为课程思政改革融入学科教学的依据。
(二)培训对象的精准定位
从2021年继续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数据中可以看出,参训学员中青年女教师占比约为80%,这是一支充满青春、渴望学识与进取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有想法有创意但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年龄偏大的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但教学上缺乏创新动力。面对这样的师资队伍,正逢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更新与课程思政改革,这既是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验,更是对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的挑战。
(三)培训内容的融合创新
继续教育学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不仅是课程论,也是德育论。一是培训方案課程安排的改革。其中包含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24门公共课,教师文学素养的养成、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方面的24门专业课。另外针对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设置“思政润语”,科学构建中国系列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文化素养课、哲学社会科学和学科专业课“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为培养参训学员的政治教学格局与专业核心素养,开设跨学科大概念专业课程。在课程设计上,除教材、课堂教学结构的专业讲座之外,扩展学科课程结构外的学习设计,以学科专题综合实践活动为引领,更好地使用项目式、驱动式教学方法,结合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打造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专业学科课程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核心,从课标、教材、教师、学情、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思政课堂呈现路径、方法、层次等方面,构建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教学的整体概念地图,在构建过程中把学科教学和思政元素充分融合,这将是后期继续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引入专题内容。课程思政改革参与到学科教学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更新的调整中,可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培训课程的德育价值,开发新课程、新教材、新模式。用好学科历史发展故事和红色经典书籍、影视作品,如打造红色影视进课堂的主题以服务学科教学。形成多渠道、经常化、系列化的教育机制,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挖掘传统文化中开放性和发散性的德育内涵,具化课程思政进课堂的路径,升华教材的文化价值,教会学员从新维度上好学科课程,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教育效果。
四是打造专家思维,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以正确的德育观为前提,构建专家思维方式的教学指导课程。传统的教学专家在传导知识的过程中直接生成结论,希望参训学员能通过结论,自行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但结论不能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的直接转移,缺乏思维过程的教学如同囫囵吞枣,知识在后期运用时总会如鲠在喉。思维方式的习得才是连接学校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真正纽带,从而促使教师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的互相浸润,以解决教师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生硬问题,最终免除课程思政改革的断层,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课程思政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生硬问题。
(四)培训模式中的相辅相成
1.课程思政改革的加入使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呈现更多可能。根据语文、数学、英语、道德、美术、音乐、体育等不同学科教学实际,进行线上与线下、学校与社会、课程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综合培训。最终促进学科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知识性与技能性的契合、立德树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2.打造专业的学科思政教师团队。构建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培训专家团队,使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对思政元素进行自然融入,解决各学科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生硬与断裂问题,熟练融入路径并有效完成学科课程重构,进行全新角度的授课。
3.以德育为基础,建章立制,多层评价。主推“一平台两抽查三交流四比拼”的学习模式,实行品德信用学分+线上互动学分+教师互动学分+作业完成学分+考勤数据学分+学案创新学分等多层评价办法,以评促学,以学促教,以教定学,生成线上流动的有效课堂,从德、智、技能操作、活动设计等多方面建立学员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内生机制。
4.课程思政改革可扩大培训产出效应。对应继续教育培训的显性效应与隐性效应,课程思政改革的参与可促使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从显性功能的专业发展辐射到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隐性功能的发展。
5.以奖促学,充实人才库。根据学员德育成长、考勤、听课状态、作业完成质量等数据成果,进行奖励,思想品德与专业技能俱佳的学员将被选为优秀学员,直接录入继续教育人才资源库。
6.跟踪随访。继教结束后通过随堂听课等方式,监测学员在后续教学中的表现,如对变化教育内容、变化教学手段、晋升职称等数据进行混合评估后进一步完善,进行不同阶段培训内容的更新,以解决教学前沿学科教学继续教育培训与课程思政改革融合的最新问题。
三、繼续教育培训与课程思政改革的不谋而合
学科教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成果是为国家源源不断输送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先进理念的一线教育人才,课程思政改革的参与是学科课程走向课程融合的必由之路。现代社会从来不缺高分人才,党和国家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任何时刻坚守底线,忠于国家和人民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在科研上是生力军、业务上是高精尖,更是社会道德的顶梁柱,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民族的希望,完成国家梦想。课程思政改革与学科教学继续教育体系更新在理念、目标、路径、成果上都不谋而合。在教育规律的演变格局上,基于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可全面激发被培训者在个人政治修养、专业修养与社会生活中的生命发展潜能,最终实现终身发展、全面育人总目标[4-6]。
- 上一篇:2022年第21期·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与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2022/7/11
- 下一篇:2022年第21期·数字媒体专业“用户体验设计”课程教改探索 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