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8期·高校管理育人载体运用探究

2022-7-13 9:51:56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8期

罗曼

[关键词] 高校;管理育人;载体

[课题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2020GXJK017)

[作者简介] 罗 曼(1985—),女,陕西武功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教育领导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053-04 ? [收稿日期] 2021-03-31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然而,高校管理何以育人、如何育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高校的管理活动不同于其他社会领域的管理活动,高校场域本身具有育人的价值取向。管理育人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实现。新形势下,全面理解、正确把握管理育人载体的内涵、呈现形式以及有效运用,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管理育人的渗透力、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管理育人载体内涵剖析

“载体”泛指一切能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具有功能性、对象性、目的性三个基本范畴。“管理育人”则是一个复合概念,管理和育人相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蕴含着“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教育”的含义,管理的过程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也是发挥好教育作用的过程。唐俊兵(2010)认为高校管理涉及学校各个领域的管理活动,大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对象之一,他们与学校的诸多部门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而且不少部门与大学生发生着直接的管理关系[1]。因此,高校“管理育人”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被管理者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使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观念等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所谓管理育人载体,是指在高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形式承载和传输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修养、法纪规范、处事态度等信息,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引导和影响,实现育人的目标。笔者认为,管理育人载体须具备三点条件:一是能够传输和承载教育的观念、信息等,特别是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二是必须能够为管理者所运用和控制,管理育人载体的选择运用受到管理者的支配和主导;三是能够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供双边互动的空间和形式,作为管理育人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促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有效沟通。

管理育人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两者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第一,管理育人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通过一定形式、物质、信息来承载和传递思想教育理念。第二,管理育人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体和客体有所不同,管理育人载体主体侧重高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体更为广泛,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或者管理者。第三,管理育人载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范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分为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等。而管理育人载体是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大学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中,把教育与管理结合起来,用管理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形式来承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二、高校管理育人载体的特征、功能和运用原则

(一)特征

第一,规范性。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主要依据法律、规章、规则对被管理则的行为进行规范或施加影响,要求被管理者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第二,广泛性。高校管理活动覆盖面非常广泛,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育人载体须具有广泛性才能使管理育人的作用得到最大范围的运用。第三,渗透性。在管理育人过程中,被管理对象往往通过各种管理活动角色的感受以及各类管理信息的长期浸染而受到影响,将育人的内容和理念融入管理活动的每个细节中,使被管理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熏陶。

(二)功能

第一,传递功能。不同的管理育人载体承载传递功能不同。管理育人载体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合被管理者的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管理育人载体,达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目的。第二,中介转化功能。载体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联结、实现互动。管理育人载体是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实现被管理者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促进被管理者行为“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格。第三,潜育功能。高校管理承载着育人的价值取向,这些信息内隐在管理育人载体之中,只有被管理者有效感知才能發挥作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发生互动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三)运用原则

人们在共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进行相互交往和思想交流,需要载体作为交互。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论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加拿大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4年发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指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中国古代,“以言传道”“以书载道”“以行践道”“以管化道”等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们传递教育思想的方式。这些理论,都为管理育人载体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有统一的方向目标才能有统一的思想行动。选择和运用管理育人载体时,必须要有鲜明的目的。二是求实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管理育人载体的选择和运用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出现盲目随意性和经验主义。要密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及管理活动实际,使管理和育人整体联动、交互贯通。三是层次性原则。要根据管理育人客体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综合考虑影响思想和行为的各种因素,选择不同的管理育人载体,区别对待,分层次进行。四是创新性原则。高校管理育人载体需要在继承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吐故纳新,根据新时代下对大学治理现代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完善管理育人的载体创新研究与运用。

三、高校管理育人载体类型分析

(一)管理制度载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高校管理制度具有承载规范办学行为、强化价值引导、加强道德规范、完善治理体系的重要功能。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引导、协调、约束和规范被管理者的言行举止,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高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涉及高校管理运行的各类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调节各种关系而制订的各类文件、章程、条例、规则等,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根据教育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制定并实施的,以强制或规劝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师生行为,是一种契约性和自治性的规范。作为管理育人的一种最基本载体形式,高校管理制度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避免教育的随意性。高校的管理制度只有得到普遍遵守和严格执行,被全体师生认同和接受,成为自觉的要求和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1.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高校内部的“基本法”,是依法治校最核心的体现,其作为制度载体体现在:一是大学章程是高校管理的基本遵循,对协调大学内部多元主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为大学多元主体参与大学管理提供了平等机会。高校内部多元主体包括高校领导者、管理人员、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工勤人员等。章程制定理顺大学内部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利益相关主体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尤其是广大学生、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保障。二是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传递管理育人理念。在章程制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做到程序规范,有法可依。学生不是被动地由学校规定和约束,而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学生在参与章程制定的过程中,既表达了学生的利益诉求、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精神,又达到了育人的效果,强化了育人的功能。三是大学章程的理念、内容和价值取向承载管理育人理念。大学章程涵盖学校的办学性质、类型、校训、制度准则、组织结构、各主体关系等核心内容,把育人的内涵、精髓通过章程立法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是作为大学主体的师生权利和义务也通过章程法定化、具体化,从而明晰学校和师生的法律关系,从制度上体现了管理育人的民主与法治精神。

2.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作为管理育人重要载体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学生管理制度体现公平正义,给予每位学生合理发展的平等机会,有利于管理育人的有效实施,为实现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学生管理制度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定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合理诉求与个性发展,从而达到在管理中育人。三是学生管理制度给予学生规范指引,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规约行为。在管理钟明确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规范合理的选择,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3.民主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参议制度是民主管理制度的重要体现:申诉制度有助于加强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弹性和张力,加强申诉后的救济渠道,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从而将自身行为规范内化到自身的自觉行动上。学生参议制度是指高校大学生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成为学校管理的建议者和监督者,参议制度让学生更有“主人翁”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民生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管理文化载体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高校管理文化是在高校特定的场域下形成的一种文化倾向。高校管理文化作为管理育人的载体,需要受到教育本质、学校属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历史传统和内外环境的影响。其运用体现在:一是管理文化载体促进“自上而下”的行政文化与“扁平化”学术文化的交叉融合。构建良好的管理文化体现在和谐的行政和学术文化氛围,要通过加强大学治理,处理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实现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互补,实现大学精神回归升华。二是管理文化载体有利于构建完善的制度文化,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秩序。建立以“育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文化,以更加灵活、柔性化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融入更多的人本管理理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信念支持和情感凝聚,实现高校管理的育人功能。三是管理文化载体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环境文化,突显大学的文化品格。环境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养成一定的文化品格,柔性管理环境下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可以激发师生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追求,从而达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

(三)管理信息化载体

当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來,国家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宏观战略政策的出台为信息化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4]管理信息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网络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的特点。管理信息化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了教育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对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效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新时代下,管理信息化载体特别是大数据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在高校教学管理、学生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有效运用,以及各种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和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管理育人提供了新模式。

1.大数据。“大数据”应用于管理育人有利于转变高校教育理念,改进管理服务方式,有利于高校管理过程把握育人的规律性、增强育人的开拓性。大数据作为高校管理育人载体的运用体现在:一是依托大数据,在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系统建立校园管理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各种服务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二是促进校园的大数据的共享与运用,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处理和运用,着力解决管理工作中“信息孤岛”问题,实施校园管理“一张表”工程,从而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促进教育与管理的无缝隙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主动、分类推送个性化教育资源。

2.新媒体。新媒体主要是针对报刊、广播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提出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形式,也称之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共享性、海量性等特征。新媒体作为高校管理育人载体的运用体现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管理育人实效,统筹各部门、各学院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立体化网络媒体,让校园信息平台成为管理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舆论监管,实现线上线下贯通融入,采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方式,加强新媒体内容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