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8期·高等院校网络安全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8期
王琦 滕玮 陈建军 钱萍 史金龙
[关键词] “互联网+”;课程思政;网络安全;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基于图像识别的无人机辅助河道水体监测关键技术研究”(19KJB520031);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类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B-b/2020/01/43);2018年度镇江市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课题“基于支援盲人学习的触觉图翻译与制作方法研究”(SH2018005)
[作者简介] 王 琦(1981—),男,江苏镇江人,博士,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通信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无人系统与无线通信安全研究;滕 玮(1979—),女,江苏镇江人,硕士,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通信工程系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113-04 ? ?[收稿日期] 2021-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系列阐述了事关网络安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强调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1]。网络空间治理和安全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落地实施成效和国家安全根基,必须高度重视。
古语有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要务。”(明·朱舜水《朱舜水集·劝兴》)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研究制定网信领域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2]党和国家赋予我国的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德在才先,首重德行。有才无德的高校毕业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要求的,其对社会的潜在危害一旦爆发,往往比没有才学的人所造成的危害更甚更广,造成的社会损失也更加难以弥补。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涉及网络安全的专业有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网络安全类专业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支撑和引领国家网络安全领域的事业发展为目标。学习该类专业的高校在校生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能够在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利益,发展网络安全事业上做出相应的贡献。不仅如此,对于网络安全类专业的在校生还提出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具体要求。由于此类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专业对网络时代的国计民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校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称“三观”)塑造会直接影响到该类专业毕业生在从业后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因此在上述网络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是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高校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各类型的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教师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不高。更為关键的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思想政治教师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日常社会生活和学生校园生活的紧密联系,往往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离自己的日常生活过于遥远。
因此,近年来“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成为各高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如何摆脱“两张皮”和“两条线”,进行思想政治和专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推动“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过程中,为了搞课程思政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专业内容不加分析地搞“拉郎配”式的所谓“融合”。对待此种错误方式,作为高校教师在执行“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时尤为要注意避免。所以,找准突破点,抓住关键的实施抓手等是顺利开展“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有效方法。
大学在校生正在经历的是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三观”逐步塑造完成,此后也较难已出现大的变化。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大学生的“三观”塑造应加以足够重视。大学生的“三观”形成,除了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自身在校园中的生活经历也是影响“三观”塑造的重要方面。因此,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聚合行动”过程中,除了专业课课堂这一重要支撑点之外,各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学科竞赛也是可以考虑的重要抓手之一。而与高校学科竞赛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内容,正是教育行政机关所大力倡导的对青年学生开展的“挫折教育”。
2021年教育部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第3284号(教育类31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指出,加强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挫折教育内容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全面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增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育人合力,进一步完善挫折教育体系[3]。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各高等院校的学生参加以“挑战杯”“互联网+”等为代表的各类型的创新创业比赛。通过设立和推动此类创新创业比赛,可以发现适合技术转化的好项目,锻炼参赛队伍成员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和优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竞争激烈的比赛,必然会出现少量甚至极少量的最后优胜者,大多数的参赛者都会在比赛的不同环节中遭到淘汰。对在比赛中由于失利而出现情绪波动和思想问题的大学生及时从思想上加以正面引导,从心理上实施正向干预是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一个较为合适的途径。因此,要认真考虑如何在通过学科竞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的手段来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大学生活,完成三观塑造。
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以课程思政引领大学生“挫折教育”,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安全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互联网+垂直行业应用”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行更新换代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新型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4]。以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学习是近几年来各地高校较为通行的做法,也收获了不错的人才培养结果。通过在学科竞赛备赛和参赛中引入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地扩大“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实施范围,从单纯的“专业课堂+思想政治”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原来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转换为学生。让学生在竞赛实践中感受到正向的激励和挑战,在压力和挫折中体会思想政治内容是如何与人生经历结合起来的。教师在学科竞赛的备赛和参赛中,一方面要对参赛的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地根据比赛情况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积极教育和引导,不能因为试试课程思政的主体由教师变为了学生而出现指导教师的角色缺失。指导教师在其中的引导是完成以学科竞赛拓展课程思政应用范围,提升挫折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
网络安全类专业的课程思政除了通过通行的“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来完善思想政治内容和专业课课堂的深度融合之外,也可以通过指导教师带动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途径来实施。
首先,网络安全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聚焦网络空间安全和各类信息安全领域的事业发展。人才培养中对于技术的传授和实践,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关系到高校网络安全类人才的培养结果是培育出了具有正面意义的“红客”,还是对国家和社会极具破坏力的“黑客”,抑或是游走在亦正亦邪之间的所谓的“灰客”。网络安全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踏出校门之前的三观塑造,决定了毕业生将来的角色定位是“红客”还是“黑客”,抑或是“灰客”。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三观”塑造则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说课程思政实施的成败,即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即关系到高校是否能够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高等教育根本问题。
其次,以学科竞赛为引领,积极探索有效的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有识之士的广泛的共识。如果这其中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潜移默化,仅仅就技术而论技术的话,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只会从反思技术不够好的角度去面对在备赛和比赛中遇到的各类挫折,往往容易出现钻牛角尖而不能自拔的情况。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和经验证明,学生一旦出现钻牛角尖的思维误区,往往是不能面对所遭遇的挫折的开始,其后还可能进一步导致一些负面情况的出现。因此,通过指导教师对参赛队员进行课程思政的正向引导,可以从观念和思考出现的挫折,以及如何认识、面对、解决这些挫折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思维引导和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在备赛和比赛中出现的挫折感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和思维,从而让学生可以卸下精神包袱,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顺利完成比赛或为后续的比赛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个途径来让学生提升进取心和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专业技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实施课程思政,进一步开阔了课程思政的覆盖面和实施思路。目前的课程思政聚合行动,以“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合进专业课课堂”为主要目标,对于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环节,尤其是学科竞赛这一部分尚未实现覆盖。“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合进专业课课堂”的方式是从专业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理论。我们知道,对于专业理论的巩固需要相应的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来作为正向的反馈环节。也就是说,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实践的环节来加以巩固和强化,并从实践中检验理论得到结论。如果只是把“课程思政聚合行动”局限于专业课课堂的话,實践环节的缺失会直接弱化课程思政的影响力,甚至进一步导致思想政治和专业“两张皮”问题的再度出现。因此,作为课内外和校内外实践的有效途径——学科竞赛,也要实现课程思政的衔接覆盖。不仅如此,通过在学科竞赛的备赛和比赛中实践课程思政引导,可以构建与专业理论相衔接的闭环式的大思想政治模式。专业课课堂的课程思政以教师为主体,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仍然处在被动接受式的位置。而在学科竞赛中实施课程思政,则可以让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成为平等的角色,从而实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教学相长,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把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参赛过程中,真正实现自学自导自育的良性发展模式。在面对备赛和参赛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时,这种通过自学自导自育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挫折教育模式,往往被辅导员、指导教师等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的单向的灌输所起到的效果好得多,可以更加顺畅地达到“解铃还须系铃人”的目的。
最后,培养“互联网+”时代的专业人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单纯依靠过去沿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单纯的理论灌输已经很难实现初衷。通过“课程思政聚合行动”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发掘教育的途径和有力措施。以当前高校中学生覆盖面非常广泛的各类学科竞赛作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途径是一种开创性的思路。因此要深入挖掘这一途径对其他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改变以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通过课程思政引领学科竞赛的形势下,还有哪些思想政治教育所覆盖的领域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实现“借壳上市”。使得针对高校学生的各项教育工作能够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实现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
基于上述理论的阐述,我们认为单纯的以“把思想政治内容引入专业课课堂”作为“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根本目的是不够完备的。这种观点是机械地把课内的理论讲授和课外、校外的实践环节进行了切割。我国的高等学校要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的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从思想上树立起理论讲授和实践环节相统一,共同支撑“课程思政聚合行动”的观念。实践环节中的课程思政所起到的作用,与专业课课堂中的课程思政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缺一不可并且不可偏废。
作为高等教育中实践环节的重要一环,各类型学科竞赛又是“互联网+”背景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课程思政来引领学科竞赛也是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积极探索的有益方向。以课程思政引领学科竞赛为依托,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是应运而生的新模式,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相关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最终的实践效果,为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命题提供可行的答案。
- 上一篇:2021年第48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2/7/13
- 下一篇:2021年第48期·高校管理育人载体运用探究 20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