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5期·产业学院背景下城轨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2023-4-18 14:48:14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5期

高嘉佳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交通分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现代产业学院是目前高职教育产教协同育人改革创新的热点,职业院校要走产学研路线必须要依托产业背景。目前,在教育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在未来将是现代化综合交通的主流,作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以产业为依托,充分培养校、企、行、政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适应性,以及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多元化卓越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时代内涵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明确要“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这是国家层面大力推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性文件。2021年7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2021年中国校企协同创新大会上发表的题为《建好现代产业学院,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的主旨演讲中强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关键举措,是加快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项战略布局,通过探索三种新路径、实施六抓一服务重点任务,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新空间、增添新活力、培育新动能。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产教协同育人的新型运行主体,在院校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从而健全以企业为主导、院校为支撑、产业为技术的产教融合新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企业深度参与的新形态办学模式,是一种多元化主体的教育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实质上是联合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构,由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多元主体的培养,校企产教融合也由原来的点对点、线对线形式转向面对面形式,在人才合作机制、协同培养体制、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技能、技术研发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充分面向产业需求,根据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发展规划,主动对接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有效整合产业区域资源与院校教育资源,有效缩短高校与企业间的时空距离,实现多元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价值共融、发展共赢的协同创新模式,精准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四链融合”。

二、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特点与困境

(一)以就业为导向,但培养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后从专业认知教育开始,给学生灌输的是“毕业后去干什么,就要在学校里学什么”的理念。在校期间,只要学生修满相应学分,就能进入交通企业就业,就算完成了人才培养。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随着教育部、工信部提出的新要求,原来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不够完善,高校需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依托行业建专业,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在“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现代产业学院理念下构建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人要适应产业需要,协同企业要求。

(二)以岗位设课程,但课程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向基本是客运组织与服务、车辆设备运用与检护、行车组织与信号运维,以及相关安全检查服务等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岗位。院校在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上,往往是根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专业岗位需要具备的技术与能力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设置。除此之外,匹配设置公民素养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等。但是,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往往仅是学校课程的构建,缺乏企业课程的建设,从而会出现与企业需求不对等、课程内容不实用等问题。因此,在现代产业学院的概念下,院校要联合企业共同谋划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协同产业需求,构建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三)以订单为突破,但合作模式不创新

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与轨道交通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院校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在校企产教融合上的具体举措,主要是校企双方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企业专家将行业知识技能提前植入课堂中,学生提前去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最后实现顺利就业,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但是,从现有的校企订单培养模式来看,合作形式还是略显单一与传统。近年来,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校企之间要深度融合创新,这意味着现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与院校日益增长的需求。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要建立在现代产业学院的背景下,多元主体多维度地进行合作模式的深度创新。

(四)以名师抓培养,但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现阶段,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以教学名师、技能名师来主抓人才培养,但大部分院校还是缺乏具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短板。在新时期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之下,院校要大力引进行业名师,以及具有行业一线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丰富学校人才培养的师资库资源,全力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渠道,以实现多元教学路径格局。

三、产业学院背景下高职院校城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改革

(一)培养数智职业技能,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和5G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广泛兴起、发展和应用,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更多变革与创新。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是为社会、为行业、为产业培养具有现代数智职业技能的高精尖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就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而言,在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之下,传统的站务服务、乘务驾驶、车辆检测等岗位均可能被人工智能、数智技术所替代。因此,这对培养轨道交通从业者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也随之提升。院校要站在行业需求的角度,深度对接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创新与改革。如何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之下,加速城轨数智职业技能的构建与培养,以提升未来城轨从业者的职业胜任力、职业发展力已迫在眉睫。

(二)构建培养体系“日新又新”,夯实技能人才软实力

在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四新”建设大力推进之时,高等教育要加强交叉学科的互通互融,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构建人才培养的“日新又新”(即新专业+新要求+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关键是夯实职业技能人才软实力。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中要求:“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重塑中,要顺应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结合产业技术升级方向,同时互融交叉专业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格局,全面深化专业与产业的融通,协同构建校企行政多元主体共生共赢的格局,从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长效发展。

四、重构产业学院背景下高职院校城轨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创新实践

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融合发展,要坚持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办学导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因此,重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特色培养路径,以产业为纽带,聚焦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以“五个相结合”(见图1)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改革,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紧密互动,推进高质量校企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图1 产业学院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特色培养路径——以“五个结合”实现“校企五共”

(一)专业与产业行业相结合,校企专业共建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围绕区域产业布局,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人才需求目标,构建校企多元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文化、岗位要求、岗位培训、项目需求等纳入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为教学项目、育人标准和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有效提升职业胜任力和未来发展力。同时,在多元主体育人模式下,院校要依据轨道交通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建好建强城轨专业,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校企标准共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要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建设适应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院校要重构课程体系建设,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有机融合,引入产业课程资源,构建“学院课程+企业课程”的双元课程体系。就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而言,“客运组织”“客运服务”“行车组织”“票务组织”“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安全处置”等课程都是企业岗位必须要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这类核心技能课程要与企业标准共融,与企业资源共享。同时,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积极探索共建线上智慧学习平台,汇聚行业各方教育资源,加大在线课程开发力度,加强数字化课程建设创新,校企协同开发新形态教材,编制高质量教学经典案例资源库,推进科技教育协同育人,打造“新科技+课程”的新模式,从而实现实时实地共享学习。

(三)教学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校企人才共育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要与企业岗位生产过程相结合。高职院校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行业专家现身说法,将专业教学植入企业场景,或将企业场景应用于专业教学,推进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同时,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结合轨道交通企业在新技术、新标准、新岗位的变化趋势,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努力融入轨道交通行业前沿的实践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大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产业人才质量需求,不断优化校企人才共育模式。

(四)实践与工作岗位相结合,校企基地共享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与企业、行业、产业之间要建设沉浸式的产学研创互融实践平台,实现实训资源的共享共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共建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实训基地,利用“校内+校外”实践、“线上+线下”实操等模式,充分依托行业全真场景实训平台,将实践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比如,学生参与地铁公司车站助理认知实训与岗位实践、参与地铁车站全真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等,在全真岗位中深化理论所学,体验岗位工作全过程,掌握岗位必备技能,增强技术服务能力。

(五)师资与行业企业相结合,校企师资共培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主体。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一支“双师双能型”的二元主体导师队伍。学校要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推进轨道交通行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机制,形成校企人才二元教学身份,打通双向流通渠道,实现校企师资互聘互用、互通互派、双向挂职锻炼。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师资结构优化标准、新教师培养标准、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聘用机制等,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技能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