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蕴含、元素挖掘和思政要求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7期
[关键词] 路桥专业;课程思政;价值蕴含;元素挖掘;思政要求
[作者简介] 徐廷霞(1992—),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工程师,主要从事桥梁工程和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057-04 [收稿日期] 2022-01-2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地位、内容重点、目标要求等要点,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剖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蕴含,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路桥专业”)为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厘清对应的思政要求,推动路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化。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蕴含
(一)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正所谓“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一》),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思想政治课程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需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贯穿教育始终。但仅凭思想政治课程的“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至关重要。“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2]。课程思政作为德育教育的新力量,高校、教师及课程应担负起育人职责,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开辟了德育教育的新渠道。
(二)课程思政建设: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德育教育的“显性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教法单一、理念滞后及实践不足等问題,而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发挥了“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强化育人效果的同时弥补了思想政治课程育人的不足。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以课程为首的育人功能,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挖掘每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融入每个教学环节,做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新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应在加强教学管理、实施教法改革、修订专业教材及完善教学设计等方面开新局,摒弃“重知识传授,轻德行培养”的传统育人理念,努力开创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协同育人的新局面。
(三)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毛入学率达54.4%,2025年有望提升至60%。大学生群体是新时代青年的中坚力量。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中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伴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及社会思潮的涌入,新时代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世界匮乏、奋斗精神不强、爱国情怀缺失等现象,课程思政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让专业知识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引领作用[3],完成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的使命。以路桥专业为例,枯燥的专业知识、繁重的学习任务、艰苦的工作环境、危险的工作性质及持久的学习动力,无一不对青年提出了严峻考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很难在专业领域的价值塑造上引发学生共鸣。课程思政建设突破了这一瓶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了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及爱国情怀等,“润物无声”地发挥了育人效果,培育服务交通强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元素挖掘
(一)国家战略:建设“交通强国”,志存高远,不负韶华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教育强国”“交通强国”。交通作为先行领域,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行业的深度融合。随着交通行业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反观我国的人才结构,初级工比例最高,截至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仅为28%,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差距较大。要想建成世界交通强国,交通人任重而道远。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行业广阔前景和交通强国为新征程、新起点,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激励交通学子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立德精技,传承梦想,发扬“工匠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交通强国的新篇章。
(二)工程案例:弘扬“两路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60多年前,10多万军民组成的筑路大军,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在“世界屋脊”建成了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修建过程中多名英雄捐躯高原,他们所铸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仍被一代代交通人传颂。60年来,在川藏铁路、青藏铁路的改造中,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先后攻克了高原桥梁、冻土公路建设及养护等多项技术难题,现今的“两路精神”不仅在交通领域绵绵不断,更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在各领域生生不息。在路桥专业的“桥涵施工技术”“道路勘测设计”“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等系列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大力弘扬“两路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除了挖掘卓越工程案例的思政元素外,还可从失败的工程案例中探寻求真务实、质量至上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指示,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各专业课程应充分挖掘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以人物事迹展现建设风采和传承“工匠精神”。如在教授“橋涵施工技术”课程中,以坝陵河大桥项目负责人彭运动为例,讲述他不畏艰难、拼搏创新、自立自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施工工艺及突破技术难点,成长为桥梁大国的“中国工匠”,荣获“2015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并不断自我超越,展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勇向前。除此之外,将行业领军人物请进校园开展课程讲座,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十大桥梁人物”的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胜林请进校园,开展了“大国工匠进校园暨劳动模范专题讲座”,在给学生带来技术盛宴的同时,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激励学生砥砺前行,用奋斗绘就出彩人生。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专业特点分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专业课程,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提出的培养新时代青年要遵循“六个下功夫”的要求[4],路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政要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强调知识教育,而较少涉及工程伦理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工程伦理教育对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其本质是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关注德性养成和人文素质,是实践行为与伦理意识的“知行合一”,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工程的可持续发展[5]。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工程师身份的职责,要遵守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意识、坚守责任担当,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执行工作任务;其次借助案例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以违规挂证、违规分包及偷工减料等违背工程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先进人物事迹传颂中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养,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交通人。“工匠精神”作为工程师必不可少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品质、能力的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等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可通过先进人物事迹展播弘扬“工匠精神”,如播放央视推出的《大国工匠》纪录片,讲述具备精湛技艺的“中国深海钳工”管延安,如何在港珠澳大桥中以高标准完成海底隧道的施工作业,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其次以大国工匠进校园、进项目体悟“工匠精神”等方式,讲述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大国工匠如何“匠心筑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塑造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在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引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勇挑使命担当,走技能成才、科技报国之路。“交通强国”“新基建”等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如何培养新时代“筑梦青年”成为高校育人面临的新使命和新挑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梳理专业技术发展的历程、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为学生生涯规划指明方向,引导学生把握战略机遇、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把家国情怀作为奋斗动力,争做新时代的交通人;其次要展现专业领域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如我国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规范,以此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勇担大任,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工匠”。
- 上一篇:2022年第17期·从语用学看“基础英语”课堂中学生言语交际 2022/7/4
- 下一篇:2022年第17期·“高等概率论”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