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9期·交叉学科建设发展路径探究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谢 莹,武明花,刘志峰,秦 进,朱青青
(中南大学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湖南 长沙 41008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交叉学科发展的需求,我国通过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强化平台项目支持、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加强评价政策引导等方式,持续大力推动交叉学科健康发展。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部署,加速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我国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门类,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还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交叉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为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等提供了更强的制度支撑和路径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我国交叉学科设置和发展过程,分析和总结我国交叉学科设置在制度安排、机制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为下一步推动我国交叉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一、我国交叉学科设置的制度安排
(一)一级学科框架下的交叉学科
我国先后施行过四个不同版本的国家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公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1990年颁行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侧重调整完善二级学科结构体系,成为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二级学科的重要依据;2011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艺术学科单独独立,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此次只规定了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由各高校和科研院校所自行确定。此后,我国众多交叉学科以二级学科的层次形式进行设置和发展。
2018年4月更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结构上沿用了2011年版的学科目录,其中的一级学科数量增至111个,并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同时,对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一级学科在目录中进行了注明,具体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规定:交叉学科不是现有学科简单组合;设置的交叉学科的覆盖面与现行一级学科相当,有可能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属于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项目和可设置二级学科的不应设置为交叉学科。
(二)“门户独立”的交叉学科
为促进交叉学科深入发展,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20年9月4日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继续向符合条件的高校放权自主设置一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上直接体现交叉学科门类,有利于增强学术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这是对我国学科设置方式的重大突破。
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因为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信的普及,集成电路已成为所有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设立该一级学科旨在整合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在理论、方法上涉及的现有一级学科,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构建支撑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维护国家安全,急需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全局战略思维且具有国家安全政治意识和能力担当的高层次人才,这是设置“国家安全学”交叉学科的深厚社会基础。
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0年11月成立交叉科学部,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第9个学部,表现出国家发展交叉科学的决心。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交叉学科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会优化,高等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器和利器,教育部2021 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推进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体系建设,围绕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新建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有重点、有选择地在新兴交叉学科、薄弱学科和关键急需领域新增布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2021年3月1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等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二、我国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机制
(一)推进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高校可在已有的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调整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同时,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7所自主审核单位自主设置了10个按一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发展有很好的助推作用。
2021年11 月17 日,为规范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设置与管理,国务院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为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规范。
(二)支持高校开展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1.深化跨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支持高校设置一批文科类跨学科专业及一批医工结合、农工结合、理工结合新专业,并通过实施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鼓励高校开发跨学科专业新兴交叉课程,组建跨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组织编写出版交叉性、创新性教材,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2.探索构建跨学科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发布《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提出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使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日趋完备,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规模和空间布局科学合理等目标任务,以及加快推进储能技术相关专业的建设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教材体系建设等重点举措。
(三)创新高校跨学科组织模式
1.在国内一流高校培育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强调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2.支持地方应用型高校紧密对接区域支柱或政府规划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着力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
3.鼓励跨学科研究。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鼓励围绕解决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学科前沿,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专门设置“学科交叉融合类项目群”和“工科与人文社科类交叉项目群”。2020年7月,首批612个项目完成项目结题验收。
(四)强化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1.人才计划向交叉学科领域倾斜。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岗位指南》中设置了医工结合、生物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鼓励高校在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设立岗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强化长江学者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在学科建设中的“突击队长”作用,将发展交叉学科列入长江学者聘期任务目标。
2.科学合理评价交叉学科人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在评价过程中全面考察人才的学术科研贡献及其科学价值和现实效用,推进分类评价,重点关注交叉型人才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成果情况、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及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等情况。
(五)构筑跨学科融通创新的集成攻关平台
1.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以优势学科集群为核心,强化跨学科融通创新,实现前沿科学重大突破,并成为相关领域的科学智库。
2.加强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2018年,教育部启动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工作,面向世界实质性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参与项目攻关,形成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装备研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的有效机制。
3.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分两批认定了38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和125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三、交叉学科建设前瞻
(一)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顶层设计
交叉学科的规划和建设,应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优势特色,明确交叉学科建设目标,以交叉学科建设探索催生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式,找准学科增长点,推动产业界合作,探索建设新形式,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有效实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建设高水平的跨学科公共科研平台
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是一流交叉学科建设的基础所在。在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围绕交叉学科建设目标,以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为核心,整合多学科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重大科研平台,以项目带动平台、以任务推动发展,从而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科研和技术资源共享。
(三)构建交叉学科建设的科学评价机制
落实学科分类评价的理念,尊重交叉学科的学科特点,持续完善现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确立学科交叉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具体评价机制中要充分考虑评价人员的多学科性,评价方法要考察学科参与度、学科关联性、研究者合作程度、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等,在成果评定、人才培养、教师晋升、社会服务、学科贡献等方面,探索建立符合交叉学科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
根据学校定位和特色优势,结合对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判,以为未来经济社会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主要任务,科学制定交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和质量标准,注重实践导向,将行业领军企业最优质资源、前沿科学技术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动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教学资源的强化建设,探索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环节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生态。
- 上一篇:13岁少女脊柱侧弯70度 矫正后“长高”4厘米 2023/8/14
- 下一篇:以兼职为饵 “培训贷”为何盯上大学生 20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