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22期·“双万计划”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7-11 11:46:20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22期

荆国华 周作明 吕碧洪 吴孝敏 赵晓丹

[关键词] 双万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建设环境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FBJG20200219);2020年度福建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闽教高〔2020〕23号)

[作者简介] 荆国华(1975—),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博士,华侨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2-0125-04 [收稿日期] 2021-12-25

引言

2019年,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办学理念,实施了“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

基于“双万计划”,高校掀起了新一轮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科专业发展意义重大,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将基于学习产出的OBE理念作为工程教育核心理念,对引导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年工作实践中,传承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6]。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7]。

华侨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发挥侨校特色与专业优势,扎实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结合专业现状,分析了亟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凝练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生为中心,持续优化培养方案,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实现持续发展,华侨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学科交叉、产业贴近等关键特征,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切实推进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需求的“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备学科交叉优势、拥有国际化视野”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实施了三个转变,即从学科导向转变为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质量监控转变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改革,保障培养目标更好达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件如图1所示。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将重点解决好这些问题:(1)专业学生需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3)如何确定学生已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如何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落实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OBE理念,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确立全面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大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培养目标。华侨大学是一所直属中央统战部,由教育部、福建省参与共建的综合性大学,为海外和归国华侨高等教育需求而设立,肩负特殊使命。根据学校特色,专业针对境外生、境内生精准施策,分类培养。境外生以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文化認同;境内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专业紧密结合国家环保战略和未来发展需求,从就业领域、职业特性与定位、能力素质等方面,制定了适应需求、面向未来、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涵盖人文素养、专业知识、研发能力、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管理能力、学习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方面。为实现对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专业对毕业生能力进行了科学分解,并设计相应教学活动与之对应,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构建提供指导。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二)打造以多维度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效果

针对境外生、境内生不同的培养目标,打造了以多维度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特别强化了实践教学过程,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

基于OBE理念,课堂教学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讲座、案例和研讨等形式教学过程,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课程为例,为实现这一改变,首先培养学生兴趣(优选师资、更新教学内容),然后改变学习方法(案例、研讨教学),启迪创新思维(实践、科创等),提升环保素养(调研、公益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实践、综合训练与实践,以及创新创业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综合开放实验平台、综合创新中试平台、校企合作创新基地、创业园等),形成了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实验教学平台,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另外,开展了四年全覆盖的实习教学活动,构建了基础实验、“三创”实践、中试实训、工业化虚拟仿真、工程案例详解等全方位实践环节,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验、从小试到中试、从仿真到实践、从案例到设计”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一流“金课”、新工科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等建设,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精选教学内容,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推进全英教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加强教学資源建设,收集和汇总专业实习实训资料(基地视频、运管文件、实训档案)、专业课程资料(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教学视频)等,并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优秀资源共享。通过“教”“学”“评”“建”全方位改革,调动学生“学”,确保学生能“学到”。

教学效果通过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来评价,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单元,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注重多维度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的系统化,防止碎片化。

(三)加强师资建设,形成协同效应,为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保驾护航

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产学研紧密结合,以期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发挥。通过人才引进、内部提升等多种措施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课程组建教学团队,且专业核心课程由骨干教师领衔。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形成了结构合理、潜力优良的师资梯队;实施了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助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专业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使之具备“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等),强化工程素质。此外,专业还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历、项目开发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专家进行工程案例教学,参与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指导。

(四)形成“校内外反馈—持续改进”双向闭环,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为检验教学效果,环境工程专业实施了全过程考核,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课堂汇报与讨论、实践活动、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评定综合成绩,考核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三个层面开展。知识层面主要考查专业人才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以及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情况;能力层面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课堂汇报,评价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获取知识并自主学习的能力;素质层面则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责任感。此外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考核评价,包括问卷调查、师生座谈、走访企业、教师座谈等。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结合专家意见征集、专家论证会等,进行毕业生跟踪反馈、用人单位评价反馈,准确判断学生作为专业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结合考核结果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如基于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通过设定可评价、可衡量的指标点,将指标点达成与具体教学活动关联,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分解到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专家、教师、学生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质量评价,找出短板,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利用毕业生反馈机制、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价为主体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采取多种形式了解毕业生发展、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合理性,获取对毕业生知识体系、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例

以专业核心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该课程具有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等特色。每期授课完成后都会开展课程质量报告分析,精准查找问题和短板,推动持续改进。如2017届学生课程目标4达成度不高,反映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对症下药,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包括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作业形式、改善教师团队等。通过增加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加强过程性考核,增加研讨和工程实例分析、聘请工程设计经验丰富的兼职教授授课等方式。

通过前沿热点讨论、文献调研综述、设计大作业、分析问题,采用全过程考核设计教学过程,在夯实水污染控制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为使学生掌握吸附等温式的应用,先理论介绍,然后结合实际(松花江水污染应急处理),引导学生思考可行方案,并在课堂上讨论,如何确定吸附剂投加量等问题,同时结合吸附实验巩固平衡吸附量、吸附等温式等知识点。对比近三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图3),发现通过上述改进,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双万计划”背景下,作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针对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课程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模式优化、人才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角度深入探索,并落实到具体改革措施,为环境工程一流专业建设具体实践。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华侨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先后获福建省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教育部本科教育审核评估,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