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4期·地方院校电子信息类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4期
张登玉 谭延亮 唐世清 黄顺
[关键词] 新工科;电子信息;地方本科院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教高厅函〔2020〕23号E-DZYQ20201424)
[作者简介] 张登玉(1962—),男,湖南祁阳人,博士,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光学、量子信息科研及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109-04 [收稿日期] 2021-11-24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既要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的专业,它以数学、物理和信息理论为基础,随着通信和光电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工科专业的建设和改造非常重视,启动了新工科项目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工科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成为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达此目的,需要对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1-6]。
一、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课堂教学局限于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组织教学。少数学校在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存在薄弱环节,没有科学系统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缺乏创新创业基础实训平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密切。
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建立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体系,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没有进入第一课堂,到工程一线实习机会少,很少开展专创融合、产教融合专题教研活动;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不够。不能满足较大规模和多个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专门场地与基本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共享相关学科专业的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程度不高,缺乏创新创业教育数字资源和便利的科研信息检索查询条件。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权利不明晰,人员互聘机制不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工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企业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思考
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策略,建设产学研创新研究与实践训练平台。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使之成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也是教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开展服务社会与产学研结合创新研究的基地。密切跟踪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光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技術等方面开展产学研创新研究,搞好创新研究与训练平台建设。企业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究课题、技术攻关的横向项目,组织师生与企业一起联合攻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对接式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与创新实验平台。校企紧密协同开展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一般为一个半月,对应于工程实践环节的“工程实训”);然后在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系统设计、开发、安装、调试,或现有系统的改造升级等(一般为六个月,对应于工程实践环节的“项目实践”和“科技创新”);最后,结合所参与的工程项目,整理、总结技术资料,撰写毕业论文(一般为两个月,对应于工程实践环节的“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
探索构建新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强化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协调发展。积极推广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设计课、研究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鼓励教师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2)“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资格认证”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3年校内加1年校企联合培养的“3+1”模式类似,作为体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内容——实践与创新教学也采用“3+1”模式,即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资格认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在前3年内于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工程实践的大部分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校企合作需求等在第4年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实施,主要是参加工程实训、产学研合作项目或导师科研项目,据此提交项目总结报告,撰写毕业设计,发表学术论文。(3)校企协同构建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转变”的应用型课程改革理念;其次,根据能力要素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确定对应的支撑知识点;最后,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构成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的课程体系。强化以岗位对接为目标,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新的教学内容。(4)打造基于问题驱动的“五步教学法”高效课堂。基于问题驱动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式“五步教学法”以“导(导入)—学(自学)—讲(精讲点拨)—练(课堂课下训练)—总(思维导图总结)”为主要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5)以能力为导向,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加强工程应用型特色课程建设。根据应用型培养需求新增教学大纲要求点。紧紧围绕岗位能力培养,开设引导性选修课程,与工程训练项目形成互动。通过“课程合作”让学校育人与企业的岗前入职培训有机结合,让学校学习与职业标准、就业紧密结合,共同编写或选用工程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以适应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认证、激励等“三个机制”,校外引进、校内培养、校企联合培养等“三项措施”,建设一支同时具备课堂教学和工程应用开发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建立实践指导教师的目标责任制及其考核办法。制定和完善《实践指导教师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探索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与企业建立“双向挂职”运作模式。
三、电子信息类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的实践
学校于2018年获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位点依托六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物理学)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与基地,构建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专业教师围绕“光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信息安全与保密通信技术、光电检测与智能仪器技术、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技术”四个方面开展产学研创新研究,近3年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科研课题25项,横向联合项目8项,校级自然科学产学研合作类项目5项。共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16项;发表EI、SCI论文35篇,其中二区以上的SCI文14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专利奖三等奖1项、衡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目前该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我们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示范带动全校各专业的建设。
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效突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师资团队先后主持了“基于ICT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研究”等一系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重点与一般项目等。近几年,教师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项、省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5项,发表教研论文25篇。出版教材15部。共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其他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初步形成了“混编双师型”教师团队。除了本校已有专职教师外,还有湖南省高校在学院层次唯一一个入选的芙蓉学者讲座教授,中兴通讯委派到我校担任专业课程和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已聘请的海外名师、企业总工组成的外聘教授与兼职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共建了多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学院与企业先后合作共建了湖南省电子信息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9个。还与中兴通讯联合共建了光通信实训室和移动通信实训室等实验实训平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被认定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光电调控与检测技术”2021年立项为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骨干导师团队”2021年评为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初步构建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主流工作岗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以及变“知识、能力、素质”为“四层五维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符合ICT行业需求的理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强化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专业规范与行业需求协调统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育人等方面有所突破。狠抓学科竞赛,提升创新能力。依托互联网+创新学院,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在IT、CT两个方向分别组建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应用软件平台设计、电子作品设计、IUV设计与实施等项目小组。修订2021版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密切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成效显著。
探索创新了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就业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企业在学校设立专业奖学金、建立实验室等。学校委派本专业教师到企业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挂职锻炼期间,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熟悉公司产品制作流程,提炼小项目,指导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我校设立了自然科学产学研合作类项目,推进与合作企业的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增强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每年首次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为ICT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紧扣专业积极申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计划实验项目,获得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9项,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竞赛获奖,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1项,湖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发表创新论文近20篇,获软件著作权及实用新型专利26项。2020年学生获第六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工程实践创新大赛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021年学生参加的“建行杯”第七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初创组省级一等奖并直接推荐至国赛。
我校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创新点及特色体现在:教学观念创新,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突出应用性。采用校企密切协同方式,设计了基于校企协同的“3+1”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机制创新,强调协同性。建立了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机制,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系列“产学研用”育人机制;教学方法创新,突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式、立体化应用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等紧密结合,坚持创新创业实践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相结合。
- 上一篇:2022年第14期·财经类院校本科生“运筹学”课程教学研究 2022/6/29
- 下一篇:2022年第14期·钝感力训练应用于人际敏感大学生的效果研究 2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