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9期·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2-7-6 13:23:07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贾琳 李志敏 杨习文 熊淑萍 刘伟

[关键词] 思政元素;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作物生产实践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2002);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新农科的耕作学——一流课程研究”(2020YB0046)

[作者简介] 贾 琳(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研究;熊淑萍(1976—),女,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41-04 [收稿日期] 2021-09-1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2,3]。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否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复兴[4](P2-8)。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方针的重要途径。如何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新时代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河南省名牌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栽培、作物遗传育种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与经营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從事农业教育与科研、生产与经营、推广与开发、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作物栽培学实习”是农学专业、农学专业(绍骙实验班)的必修课,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作物栽培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实习”指导教师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

一、“作物栽培学实习”的目的和内容

“作物栽培学实习”是河南农业大学农学、农学(绍骙实验班)专业学生在完成“作物栽培学”等课程学习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参观实习基地、田间实际操作等实习环节,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对专业背景和生产实际的了解,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实际和组织管理知识技能,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实际工作和适应社会能力。通过参观考察、进行田间操作等实习环节,将“作物栽培学”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大田生产过程[6],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物栽培学实习”主要了解作物栽培学生产的现状,实践作物高产高效的生产和管理关键技术[7](P1-20)。实习内容包括实地参观考察作物生产基地[8,9],熟悉建立不同作物生长的环境要求,熟悉气候、土壤和管理措施对各类作物的影响,熟悉各类作物的类型生长、各器官的形态特征,掌握田间诊断技术和诊断标准,掌握各类作物田间测产方法、步骤和仪器使用。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作物栽培学实习”,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实习”指导教师及作物学实验中心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知识。首先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然后思考、设计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所传达的价值有机融合,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关键[10]。通过学习,教师了解到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11]。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和方法[12](P1-10)。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三、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将“大国三农”情怀融入实践教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对于农学类专业而言,在授课过程中将“大国三农”情怀融入实践教学中。在农学、农学(绍骙实验班)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实习时,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作物栽培学实习过程中,以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为目标,指导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爱农村、爱农民的意识,培养农学、农学(绍骙实验班)专业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号召学生为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积极作出贡献。

(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实践教学

农学、农学(绍骙实验班)专业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作物生产基地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实践教学中。向学生讲解作物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作物进行轮作,轮作能减少某些病虫害的发生,还能有效防治土壤养分失调、有害物质富集,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物栽培学实习过程中涉及作物施肥时,向学生讲解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生产中要科学施肥,一定要避免过量施肥,保证土壤安全和生态平衡。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号召学生保护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13]。将美丽中国理念引入实践教学,向学生讲解美丽中国有五项指标要求:空气清新、水体洁净、土壤安全、生态良好、人居整洁。“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14]。作物栽培学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比如“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进入成熟期[15]。“芒种”是一个典型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二十四节气”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生产的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具有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包含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积极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6]。

作物栽培学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气候对各类作物的影响。我国有些地方水稻一年三熟,有些地方水稻一年一熟;河南省北部和南部冬小麦的成熟时间也不同。向学生讲解这些自然现象,主要由于不同地区的气温高低不同、有效积温数值不同,进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成熟早晚、生育期长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向学生讲解我国古代已有诗句记载了海拔高低和气温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課堂,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意义[17]。

(四)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实践教学

在进行玉米栽培实习时,向学生介绍吴绍骙教授的先进事迹。吴绍骙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农业教育家和作物育种学家。1934年4月他考取安徽省留学欧美公费生,同年9月抵达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进行玉米育种研究。他凭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远大抱负,克服了种种困难,潜心研究。1938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深知当时祖国处境的他,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他来不及参加授予学位的典礼,怀着拳拳赤子之心于1938年11月返回祖国。后来到河南农业大学工作,长期从事玉米育种技术研究,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积极引导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不论身处何方,一定要心怀祖国。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将奉献精神融入实践教学

在进行“作物栽培实习”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他曾经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被河南农业大学聘为“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

向学生讲解袁隆平院士以解决中国粮食问题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不畏严寒酷暑,长期在田间和实验室工作,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多次实现了水稻增产的目标,为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袁隆平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岗位,奉献社会。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袁隆平院士勇担重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新时代农学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面向农业、农村、农民需求,为我国农业生产、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为了提高农学、农学(绍骙实验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河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实习”指导教师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在作物栽培学实习过程中适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以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作物栽培学实习”指导教师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知识,充分挖掘作物栽培学实习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大国三农”情怀、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