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9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9期
成晓曼 李振国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体系;生态文明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GJXH2019—149)
[作者简介] 成晓曼(1982—),女,河北定州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振国(1978—),男,山东鄄城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089-04 [收稿日期] 2021-12-02
加强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承担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责任至关重要。197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环境教育潮流,其中高等教育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优化大学生生态行为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看,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发展明显处于滞后状态,未形成成熟的生态文明学校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并成为高校主流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文明教育作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创新
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P5)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美丽中国梦想的必然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党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潮流,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促进绿色学校的创建
绿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全球性共识。1996年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全国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推动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是创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及培育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行为的有效途径,是发挥学校辐射带动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空间载体。生态文明教育是绿色学校创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建设独具特色的“绿色学校”,确保师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1](P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教育的时代内容,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举措,符合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当代大学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总之,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大学生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力支撑。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2021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思考
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时代诉求,要围绕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的衔接点,设计好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分析和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
1.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文本阅读法,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解。列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经典阅读书单,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资本论》等,引领大学生通过走进经典,感受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时代魅力,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存在“空场”的谬论。
2.在教学内容上,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授课重点章节。比如“导论”部分可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发展性等特征和当代价值。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三目“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可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六大思维能力的运用,讲清楚学习唯物辩证法要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从而加强生态文明渗透教育。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目“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可结合自然价值讲解价值的客观性、多维性及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引导学生树立自然价值理念,主动关心和爱护自然。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要通过讲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要结合社会存在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人口因素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和物质生产方式对文明形态的影响。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四目“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讲清楚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对生态環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生态危机恶化的重要根源,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的价值取向,为人类造福。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第六条内容“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讲清楚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除此之外,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渗透和灌输。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化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加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共享,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效果。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
(一)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契机和动力。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生态文明教育作用的同时,有条件高校可结合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开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选修课程,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二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加强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课程内容建设上要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动性,根据不同课程目标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并努力使教材内容具有鲜活性,全面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用书建设中,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系列图书的使用,以及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示范教案、优秀讲义、课件和案例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地转化。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优质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重在培育,贵在践行。国外生态文明教育十分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环境污染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我国高校也要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实践教学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切实提高理论教学实效。
1.课堂实践。实践形式主要包括辩论、演讲、案例讨论等,让学生针对具有时效性的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环境“邻避”事件等舆情热点开展讨论,在切身感受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2.校园实践。主要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利用义务植树日、国际森林日、世界环境日、湿地日、荒漠化日、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纪念日的契机,采取辩论、演讲、观影、环保社团活动、征文、法律知识竞赛、环保摄影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3.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组织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学习体验绿色发展理念”[2](P120),指明了社会实践对提升青年生态意识的重要性。要依托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地方生态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体验专题活动,通过亲近自然、感悟生态、对话文明,将保护自然、珍爱生命、珍惜资源的生态道德、崇德向善的行为规范,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4.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结合“3·5”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6·5”环境日等重要节点,采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科学普及、生态环境社会监督、绿色低碳实践参与等生态志愿服务形式,增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的理解,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总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要求,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导,坚持知行合一的学生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三)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的协同效应
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渗透性,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各专业教师要有意识整合各学科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通过课程思政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发挥课程思政生态文明教育协同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生态文明教育育人格局,使学生全方位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P27)因此,要大力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合力。
(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
1.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入宪。1970年,美国颁布世界第一部《环境教育法》,有效保证了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行,对促进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学校环境教育的责任,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入宪,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法治保障轨道。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地位,颁布实施思想政治理論课的生态文明教育制度。高校要制定生态文明教育规划,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并将其与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持续性、系统性的教育。
总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规定和实施力度,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学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责任感。
- 上一篇:2022年第19期·提高“行政法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 2022/7/6
- 下一篇:2022年第19期·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学实习”教学改革与 20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