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6期·“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2-7-18 10:42:11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6期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我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研究”(2018241029);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能源要素价格扭曲:成因、测度及适度纠偏策略研究”(71874073)

[作者简介] 鞠可一(1983—),女,江苏靖江人,博士,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管理系统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6-0029-04? ?[收稿日期] 2021-04-28

一、引言

在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构想。“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9月和10月向有关国家提出的合作倡议[1]。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出使西域还是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为世界带去中国文明友好的同时,也赢得了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赞誉和喜爱。“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亚非欧大陆和沿线各国间建立和加强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以实现各沿线国家合作、互通、发展、包容的高质量共建发展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极具经济效益,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计。

2016年7月,教育部牵头制订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该行动方案明确,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共同发展,加强与沿线各国教育互利合作,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区域教育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来中国政府奖学金吸引力不断提升,奖学金向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和人脉储备的重要渠道,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3],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自“一带一路”教育合作计划执行至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已展开了广泛而深远的合作,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方面,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一带一路”倡议惠及世界的主旨,为全球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贡献了中国智慧。后疫情时代,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一带一路”持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将会成为释放合作发展潜力的主要推动力。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物资、资金等显性物料的保障,更需要各学科、各专业、各类型人才的隐性智力支撑。众所周知,教育具有绝对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各行业亟须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这就给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新要求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下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激发了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积极性。“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为实现长远发展而实施的顶层设计,将进一步鼓励高校大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为高校注入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的新动能。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时应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各合作高校需开始新一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目标设置等方面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调整,突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外合作办学需求的特殊性,激发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完善合作办学模式与体系的积极性。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激发了丰富师资力量的新需求。“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发展契机。然而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需率先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力量,以了解和把握全球发展动向,储备全球前沿的领域知识和科研成果,激发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国际化、广博化。鉴于疫情影响,国际化师资流动与交流在一段时间内将受到阻碍,但通过线上教学、网络化课程等一系列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同时,线上课程教学对师生双方,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软硬件要求。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国际化人才“单向”培养模式的束缚。“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顺利推进,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作为支撑和储备[4]。从目前众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输出情况来看,当前国际国内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未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本身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合作意识紧密相关。参与各方并未真正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也沒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战略局面,鉴于此,“一带一路”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各方主体,应着重建立多重矩阵式组织结构,归纳总结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使得不同学科、科研项目之间的合作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形成合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合作办学模式创新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渗透至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5]。2015年在“一带一路”人才战略论坛上,有学者建议进行“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培养“一带一路”人才,论坛提出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最大瓶颈,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呼吁,深化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合作,打造“一带一路”人才成长网络[6]。

(一)“一带一路”相关中外合作高校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指“一带一路”相关合作高校间通过契约、合作、交流互换等形式而形成的师资、教材、实验室、图书馆、学生活动组织等资源的高效使用,一方面,各合作方可以取长补短,各自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另一方面,避免了资源的重复生成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校教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协助“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合作高校间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普及,进而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为区域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二)“一带一路”相关中外合作高校完成平台共建

教育集团化、联盟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又一主流方向。“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打造一批一流的“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一方面,克服文化教育背景差异、学位学分管理制度的制约和教育体系磨合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在合作高校间,特别是专业背景相似的高校间组建高校联盟,扩大学分学位互认制度,是实现“一带一路”中外合作高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三)“一带一路”相关中外合作高校提升品牌特色

在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立足自身的办学要求和学科特色,坚持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在合作过程中探索适合各自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的有效途径,使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形成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各自高校的品牌特色。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执行重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才禀赋需求分析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育人方式,了解国际学生的人才禀赋,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开展需求分析,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才需求特征,重整学习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重构评价体系,建设一个全方位、高层次、战略性及长期性的宏大目标,目标是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二)“一带一路”合作办学模式的多维度战略研究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换生项目及学生的中、短期交流访学项目,探索“2+2、1+3、3+2、4+1”等多样化的国际联合培养模式[7],在培养过程中提升高校人才的国际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综合素养;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技术和教育理念,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形成有助于长远发展的合作办学战略部署,进而在实践中促成一以贯之的合作办学教育行动。

(三)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的关键措施研究

经过若干年的摸索和积累,国内高校总结了一系列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也蕴含着多年教育实践对一流人才基本素养的反思。“一带一路”合作办学模式需要强调适应国家社会开放发展应具备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到人才培养阶段,需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合作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将如何设计,这也是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计划的关键和执行重点。

五、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作为以海洋强国和海工装备制造业为办学特色的理工科类院校,更应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纲领,以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目标,开拓培养行业应用型人才的新视野。推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与效果,是齐心合力构筑“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一带一路”倡议下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包含厘清教育教学因素、优化教育教学过程、重构人才培养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在理解和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才培养模式含义和作用的同时,要考虑应然与实然,以期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首先,不仅局限于某一教育阶段,而是在多区域、从多方位渗透融合;其次,不只停留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而是要深入到国家“一带一路”相关行业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逐漸构建起“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培养创新模式;最后,应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