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2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培育人才研究

2022-12-26 9:43:17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2期

雷 鸣

(中南民族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高等教育以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宗旨,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及对社会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应该要以立德树人为首要目标。因此,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前提。

一、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

(一)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最主要的联系方式,也是教师输出知识和理念的最直接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忠诚教育、尊重学生、严格要求,才能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政治理论知识欠缺。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以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当前教学考评体系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和以行政为主的教师,其他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意识相对薄弱,对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对当今国家所处现状、面临问题、发展趋势时政热点问题缺乏敏感性,在进行专业课教育时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而仅凭专业知识的传授并不满足向学生输送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的要求。甚至偶有教师缺乏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受到不实外来宣传的影响,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对西方意识形态的错误解读与态度。

2.敷衍应付,缺乏奉献精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结构完备、创新能力强、思想文化素养高的一类群体,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缺乏教育职业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消极应付教学工作,不能热情、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故步自封,缺乏与时俱进的学术精神;备课授业手段单一,理念陈旧;教师下课后即远离教学工作,与学生之间沟通不畅,达不到授业解惑的职业要求;还有部分教师本末倒置,“下海”开公司经商,专注于私人事务的经营而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职。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损害了教师群体的声誉,更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不良示范作用。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伴随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正不断变化,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在持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但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多年来一直套用过时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仍然是多年前陈旧甚至淘汰的知识理论,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比如仪器分析课程,如果还是以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案例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来讲授,将对学生毕业后与实际工作的接轨产生不利影响。教学手段单一是另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改革的推进,除了传统的板书、演示文稿等线下直接讲授方式之外,形式丰富的线上微课、师生互动性强的翻转课堂等其他授课方式得以发展。但仍有教师授课以单一讲授为主,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真正接纳知识,反而会产生教师声嘶力竭,学生应付学习的现象,最终学生即便能通过结课考试,却难以将所学内容灵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教师局限于传授知识,忽视育人本职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教师提出“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及“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角色和重要职责。“四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包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正在由偏重科研向科研教学并重转移,使得高校教师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教师们更重视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的传递,将教学活动仅限于课堂和书本中,往往忽视了育人过程的重要性,未将立德树人真正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如此一来,学生虽然收获了专业知识,却在思想道德、个性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

(二)高校教师在科研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

高校教师是我国科学研究的生力军,这使得高校日渐成为高水平成果集聚地和输送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评价导向和评价机制不科学,导致科研风气功利化严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五唯之风盛行。因此持续提高教师的科研道德修养正逐渐摆到提升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愈发重要的位置上。

1.学术不端事件。随着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世界各高校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科研实力排名和学科评估结果,另一方面,科研成果逐渐成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和价值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师无法坚守学术道德,就会催生出学术不端的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多所高校相继出现学术不端事件。例如,2018年,哈佛医学院著名学者安维萨被揭篡改实验结果,伪造数据,已被多个医学期刊撤稿;2019年初,轰动教育界的“翟博士”更是因为研究论文和学位论文过度引用他人观点,存在突出的学术不端行为而被撤销博士学位;此外,有些高校教师弄虚作假,为评职称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更有部分人一稿多投,夸大自己的学术成果材料。这类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精神,给自己所在学校抹黑,而且破坏了行业内的学术风气,违背了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

2.学术腐败现象。学术腐败是指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学术腐败绝大多数被名誉、地位、金钱等利益驱动,如果有限的科研资源被有学术腐败行为的人所占有,那些真正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就少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某些高校和教师用学位取换取项目和经费,成为贩卖学位的商人,使某些未曾专注科研的人有机可乘,凭借金钱和权力换来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学历,导致权力和学术的双重腐败;某些高校教师为了追求职称的进取,寻找一些中间机构花钱买学术论文。这类行为不仅造成高校信任危机,还阻碍了学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社会风气。

二、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表明了整个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殷切希望。因此,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让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成为高校教师的基本准则,是提高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前提条件。

(一)提升个人道德观念和修养

1.克服功利主义。无论在教育教学活动还是科研学术活动中,都必须克服功利至上的行为。在教书育人活动中,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发自内心地关心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一方面能够在课堂教育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给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这种师生之间相互正面影响的信任关系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基础。在科研学术活动中,不再将学术论文、专利、项目等科研成果作为追求科研奖励、职称晋升、各类头衔的条件,而是作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从心底里摒弃功利主义,才能避免学术不端的行为产生。

2.实现道德自律。无论在教育教学活动还是科研学术活动中,都会有不当现象和行为对教师产生诱惑。由于在同等学力条件下,高校的收入水平一般低于社会上其他企业,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避免在教学活动中产生敷衍学生,不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等经济利益凌驾于职业精神之上的行为。在科研学术活动中更应如此,否则在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等重要的环节中容易心存侥幸,误入歧途。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敬畏法律,自觉践行学术道德规范:首先,所有学术成果中的结果与讨论必须建立在自己翔实可靠的真实数据之上,不能为发表成果制造虚假数据,也不能忽略真实数据随意发表结论,更不可找第三方购买学术成果用以自己发表;其次,若引用他人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结论,必须在参考文献部分注明,不可直接使用;最后,成果中所有的署名作者必须对该成果有贡献,也必须对该成果负责任,不可随意为他人挂名。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相关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人师者就要执着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因此,新进教师入职前必须接受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培训,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尤其是要明确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根本责任。在培训的环节中,可以理论实际相结合,多与新进教师进行案例讨论和分析,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也可以邀请职业道德方面的楷模标兵向新进教师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向新进教师输送正能量。教师应洁身自好,自觉远离社会不良活动,避免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严格践行高等教育法规中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提升业务水平,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用德才修养赢得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尊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可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史教育和党支部的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夯实教师的政治理论基础和素养,提升其政治觉悟,坚定其理想信念,激发其家国情怀,这将有助于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三)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要真正克服教师队伍的浮躁之风,需要建立起客观、全面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抵制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最重要的是从实质上解决教育评价乱指挥的问题。2020年初,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重磅提出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并且对高校的科学实验提出了要求:高校必须要打破学术圈单纯以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的不良导向,引导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评价标准更突出是否能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或是否能落地带来直接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让高校老师从热爱科研的角度去做研究,而不是为了提高论文数量,进而达到净化学术风气的目的。在2020底,教育部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要求不将人才称号与薪酬待遇等物质利益简单挂钩,消除“帽子”和普通人才之间的不合理差距,目的是让教师队伍潜心研究,安心育人。

(四)建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规范

高校教师对于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强大而稳健的推动作用。师德师风的塑造是打造高水平教育团队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因此有必要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纳入各项考评中,并实行一票否决制。首先,高校可以依据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师行为规范准则,细化分数标准;其次,应该让学生也参与教师的评价,给学生提供多方面反映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平台,例如通过开展师生座谈会,或直接深入课堂向学生了解情况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同事或同行评价来互相监督,互帮互助。对此可通过建立一定的奖惩措施来保证这一规范的实施,依据失德情况严重程度,对教师给予职称评定否决制或行政处分等惩罚,而对自觉遵守和维护师德师风的典型,则可给予荣誉称号、增加绩效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实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学、科研等成果并重,建立更综合全面的评价机制。

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教授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道德观念品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时刻追问反思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初心,忠诚和热爱教育,忠诚和热爱科学,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