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15期·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路径研究

2022-6-30 11:53:28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15期

宿美玲 孙磊 尹帅

[关键词] 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胜任力

[课题项目] 2020年度山东大学(威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新时期深化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路径研究”(xcb00024)

[作者简介] 宿美玲(198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 磊(1982—),男,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尹 帅(1991—),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团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5-0145-04 [收稿日期] 2021-09-08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先后发布了关于劳动教育的法律法规。《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2020年3月发布。文件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本次意见主要对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强调了大学生开展教育劳动实践的重要性。此外,还对各个社区及机构组织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要求这些组织机构动用人力物力、发动协同力量对活动平台进行搭建,尽全力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支持,帮助大学生适应志愿服务工作环境,积极地参与社区的治理、开展公益劳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是劳动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探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育人的内在关联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育人的价值指向统一——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在个性方面的全面发展、人在劳动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发展、人在需求和能力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内容都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为,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及自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彻底摆脱了以往被迫劳动和雇佣劳动的束缚,以及为了满足自己生存需求的束缚。

当今时代,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地贯穿劳动教育。为了收获更好的效果,在中小学中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且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协同育人,探索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育有机融合的渠道,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知行合一、保证教育效果。此外,对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进行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1]。

在青年志愿服务中,大學生志愿服务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以自愿和自主选择为原则,结合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在遵守社会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为他人、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由此自身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促进了社会发展。志愿服务是建立在志愿者自我意志基础上的,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是超越了满足生存需求的劳动,志愿者摆脱了被迫劳动和雇佣劳动。所以说,劳动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自由和自觉的服务。尤其是在志愿服务领域,大学生才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志愿者实施志愿服务活动并非因满足个人低级需求,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本身来讲不是异己的、同自身对立的,而是一种真正自由自觉的劳动,志愿者在真正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被迫地畸形、片面发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高度契合——满足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

满足自我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志愿服务活动包含的内容之一,主体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来参加服务活动,这种层次是完全超越安全、生理及情感的需要的。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志愿者还可以在其中不断建立崭新的自我认知,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同时还发展了个人的能力及个性。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满足大学生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的育人效能,是实践育人的良好渠道。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青年学生依旧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希望。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使用劳动教育来促进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是劳动育人的风向标,只有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责任的社会主义青年。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成效

(一)志愿服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

对于劳动价值观来说,其内在的根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说要想对劳动价值取向的功利和物质化进行纠正,就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青年学生劳动教育的行为价值准则及价值目标都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3],所以说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大力地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环保类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爱国热情,以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健康中国等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志愿者尊重生命、珍视健康、平等待人的思想意识,培育志愿者践行文明、友善、平等的核心价值观。阳光助残、扶老助老志愿服务引导志愿者在关爱帮扶老人、残疾人的过程中培育诚信、友善、平等的人生信念。在大型赛事及展览志愿服务中,学生感受国家各领域发展现状,培育爱国情感,践行友善、文明的行为标准;在校园内的各项服务中,青年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讲文明,讲道德,对同学温和友善,涵养文明友善的个人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在志愿服务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出来,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形成科学正确的劳动观,成为一个具有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新青年。

(二)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厚积劳动素养

在实践中,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就业胜任力、劳动素养提升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笔者进行了调查,从笔者所在学院二、三、四年级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中随机选取249人参加问卷调研,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你认为对个人成长是否有帮助”这个调查题目中,88.35%的被调查者选择“是”。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专业劳动素养提升的实习见习场。大学生志愿服务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专业性很强,这也就意味着当今大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社会。支教、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电脑和网络技术、语言翻译、健康促进、送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保证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也促进了个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提高,此类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升专业劳动素养的实习见习场。就笔者的调研情况,专业性志愿服务内容只占学院志愿服务体系内容的三分之一,但被调查者中有49.4%的人反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2.志愿服务是劳动素养之通用胜任力提升的集训营。志愿服务的主产品是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副产品是志愿者个人的发展和提高,并且副产品是复合型的、多方面的,个人品质、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语言表达与沟通等劳动素养得到积极提升。个人品质包含自我认知、诚信和责任感、社会融入度、吃苦耐劳精神等内容。个人相关能力则包括语言表达与沟通、人际交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耐挫能力、写作能力、领导组织能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维、欣赏理解接受差异的能力等[4]。

首先,志愿服务促进个人品质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参加过服务活动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在服务活动中提升了对现如今社会的了解,掌握了很多的社会生存技能;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肯定,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对学生意志进行磨炼,促使其形成坚强的意志。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了解国情、民情,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志愿服务催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但志愿者本人对这一点的认知并不深入。

其次,志愿服务提升个人能力。志愿服务为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锻炼机会,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其中,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最普遍的,被调查志愿者中超过80%的人认为个人此项能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得到了提高;另外,在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上,60%以上的志愿者表示从志愿服务活动中获益;志愿者创新能力(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提升也较为明显;耐挫折能力、欣赏理解接受差异能力的提升在一定范围(44%左右)的被调查者中得到肯定;领导组织能力、分析批判性思维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普遍,这与志愿服务项目内容及志愿者在团队中的工作分工和承担的工作角色有关。

最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劳动素养与时俱进的推动器。劳动素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产业、新岗位不断产生,旧产业、老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就业胜任力和劳动素养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志愿服务活动是紧随社会需求而变化的,志愿服务内容要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志愿服务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之相对应,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就业胜任力和劳动素养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实现与社会现实节奏步调一致。

三、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劳动育人路径探析

青年志愿服务是服务广大青少年实现社会参与需要的重要渠道,在志愿服务中深化劳动育人成效、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供劳动育人保障

优化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实现志愿者招募科学化,针对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志愿服务组织要对报名志愿者进行筛选、比较,追求人岗匹配,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保障志愿服务效果。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制定合理的志愿服务培训计划,邀请专家教授、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岗位优秀工作者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岗位所需技术培训,整合规范相关培训材料。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系统组织,形成活动前有準备、实施过程有指导、工作结束有总结、经验成果有推广等要素完备的科学工作体系,实现体系化、科学化发展,提升劳动育人实效。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与相关学校、残疾人托养中心、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城市书房、企事业单位等单位和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适合双方实际情况的服务方案,不断改进基地的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提升劳动育人效能

“针对现有项目多为技术含量低的人力服务型项目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训,利用新科技优化传统的志愿服务育人项目”,“同时应开发专业性较强的高端服务育人项目,如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和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项目可邀请学院硕士生、博士生及专业教师、相关领域专家作为指导者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提升服务内涵,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服务品牌,提高志愿服务项目影响力。在健康中国行动、环境保护、助老助残等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领域建立专业的志愿服务组织,招募专业对口的志愿者加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三)追求志愿服务精致化,深化劳动育人功能

为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服务: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相关项目中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使服务对象切实受益,追求志愿服务实效。与时俱进改进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方案,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质量,使志愿者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涵养个人品德,培养劳动精神。采用精细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核志愿服务时长、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等内容,评选志愿服务优秀个人和组织,发挥榜样人物排头兵的带动作用。

(四)拓展勞动育人的新途径,实现志愿服务的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交往方式。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志愿者的个性化需求。志愿服务因势而新,首先将网络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媒介和平台,进行线上支教、线上陪护、线上知识宣讲等活动,突破了传统志愿服务地域、空间条件的限制,线上志愿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是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的新工作方式。同时,探索志愿服务成果推广的新渠道、新方式,推广志愿服务成果,宣传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的优秀事迹,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营造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引导青年学生人人争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