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点赞滨州市乡村“大先生”
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家》杂志在“寻找乡村大先生”专栏中,采访了我市沾化区泊头镇实验学校教师韩慧。为什么她能被称作乡村大先生?我们一起看《教育家》杂志如何讲述她的故事。
追忆29年的乡村教师生涯,韩慧感慨“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她倾情三尺讲台, 挥洒人生春秋的经历,是对“读书无用”的无言反抗。从那些被陈旧观念捆绑,不得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她看到了年少的自己。韩慧竭尽全力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孩子们再走我的老路”。
一道光,照亮求学路韩慧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大家庭,兄弟姐妹7人的温饱让家里不堪重负,加上父亲思想比较传统,不愿意让女孩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只留给了四个哥哥。直到韩慧9岁时,家里生活条件好转,她才终于走进校门。
家境贫困让韩慧非常自卑,父母也对她读书考学没抱任何期待,内向的韩慧担心自己考不上,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选择了休学。在家里待了一个月,母亲才知道她即将中考。看到韩慧一蹶不振,母亲找来邻居刘老师开导她,刘老师鼓励韩慧,并向她保证,以她的成绩一定会考上。最终,韩慧忐忑不安地回到学校,复习了一个月后走进了考场。正如刘老师所说,韩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考虑到家贫,亲戚建议她上税务学校或电力学校,毕业后工资高。但韩慧在刘老师的鼓励下考学成功,让她内心对教师很崇拜,因此,她渴望成为一名老师。考虑再三,她选择了沾化师范学院,在学期间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在韩慧看来,乡村孩子不是不行,而是眼界窄,缺乏自信,他们太需要老师了。刘老师就像一道光,指引她在求学路上一路奋进,她也一心想要成为点灯人,照亮更多孩子的求知梦。毕业后,韩慧回乡任教,立志成为优秀的乡村教师。
做智慧型的“懒”老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韩慧,就被校长安排教初三数学课。学校硬件差,生火做饭都要靠自己,她一边从头学起这些事,一边还要应付班里的学生。年纪相仿的几个留级生,总爱跟这位20出头的小韩老师“捣乱”。他们会趁韩慧板书时,在背后扔纸团和粉笔头,还联合起来找最难的题目考韩慧。韩慧对他们的行为不气不恼,将难题对答如流,学生们钦佩不已。执教初中六年,点滴付出累积成人生的厚度,韩慧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获得了锤炼与成长。任教小学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成了“孩子王”。教学资源短缺,韩慧却能将数学和科学讲得绘声绘色、通俗易懂。她的秘诀就是——“懒”。她不做课件,注重孩子们的个性体验,带他们在玩中学。科学课上,讲十字花科的特点时,韩慧会在寒假前留好作业,让孩子们每人种上一棵萝卜或白菜,花开的时候,让他们把作品带到课堂上。亲手播种、悉心照顾,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细致观察了植物,韩慧稍加点拨,他们就掌握了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讲植物种子发芽条件时,韩慧也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孩子们,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发绿豆芽,总结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在游戏中学习,是韩慧的教学之道。这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兴趣高昂,理解和记忆起来也更容易。韩慧还经常让孩子们上台讲题,用她的话来讲“兵教兵效果更好,懒老师能培养出勤孩子”。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个性不尽相同,韩慧不强求他们“齐头并进”,追求“差异发展”,为每个人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让他们通过完成“蹦一蹦,够得着”的学习任务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基础扎实、天资聪颖的孩子,给予他们协助教学的任务以提高学习热情。对成绩不理想和贪玩的孩子,多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点滴的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多年的教学生涯,韩慧摸索出制约乡村孩子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是内心的敏感和脆弱,二是眼界窄、缺乏学习动力,这是闭塞、传统的乡村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家庭背景交叠导致的后果。乡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敏感脆弱的孩子们需要正面的鼓励。“方向对、肯努力,乡村孩子的出路不会差”,韩慧对此深信不疑。她格外注重激活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帮他们找到奋斗目标。小金是个好苗子,成绩却在中下游徘徊。韩慧了解到小金父亲平日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她儿时一样,“放养”的家庭环境导致小金缺乏信心与学习动力。韩慧从思想源头做工作,让小金爸爸把眼光放长远,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也给小金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努力考学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拼劲满满的小金考上了高中,高考又考取了烟台大学。村里出了个大学生,小金爸爸至今感激韩慧当初一语点醒梦中人。
播撒更多爱的种子2018年9月,学校号召教师们自愿去山区支教。韩慧觉得自己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尽管支教的意愿强烈,她肩上却有卸不掉的重担。一边是班里的几十个孩子,另一边是需要照顾的长辈。同为教师的丈夫支持韩慧去支教,开明的母亲知道女儿是去做好事,也十分认可。怀着大爱,担着任务,韩慧成了大山里的筑梦师。到重庆奉节上第一节课时,韩慧就感觉头大,方言成为摆在她面前的一道鸿沟。从点名到讲课,孩子们几乎无法听懂她的话,韩慧只得利用早读带孩子们学习普通话。一个月后,沟通的壁垒终于被打破。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们普遍存在坐不住的问题,无法集中注意力,韩慧变着法地以游戏的形式培养他们的专注力。支教工作让韩慧忙得不可开交,家乡又传来了召唤。她所带班级的孩子不适应新的教师,家长要求学校叫回韩慧。刚到重庆一个月,她不甘心没有成绩就这样回去,只能亲自和家长沟通,这里的孩子更需要她。家长被打动了,带领孩子们捐书来支持她支教。回望为乡村教育奔走的青春年华,韩慧感慨“怀揣改变家乡的梦想投入教育,一路走来深刻体会到干好教育的不易。”从“读书无用”到家家重视教育,家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唯有持学习之心,尽师者之力,怀揣热爱,一腔热血育桃李。
- 上一篇:《教育家》杂志2021年12月刊第1期 2022/3/16
- 下一篇: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点赞滨州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02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