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1年第48期·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2-7-12 9:56:13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1年第48期

赵春红 陈瑞波 青宁

[关键词] 共生理论;装配式建筑;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绿色智能制造及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应用”(2020-K3-1);2021年度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1JG19);2021年度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项目“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1JG08)

[作者简介] 赵春红(1970—),女,河南修武人,硕士,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经济管理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研究;陈瑞波(1969—),男,山东青岛人,工程硕士,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兼科研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类理论及教学研究;青 宁(1971—),女,山东高密人,学士,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专业理论及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105-04 ? [收稿日期] 2021-09-29

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共生理论由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1938—2011)等人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是关于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自然联系的理论。共生理论认为生命并不像新达尔文主义所假定的那样,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物理化学环境,相反,生命主动地形成和改造它们的环境,生命有机体与新的生物群体融合的共生,是地球上所发生的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创新来源[1]。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也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在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运行过程中,将“共生理论”用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中,通过优化共生环境、积聚共生能量,创建“校、企、生”一体化共生新模式,丰富了共生理论。

一、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现状

为适应国家转型发展战略要求,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正在从传统产业向新型生产方式加速转变,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转型升级必经之路。这种由“建造”向“制造”方式的转变,需要重塑一支新型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產业工人队伍。通过对山东省开设建设类专业的中、高、本136家院校进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情况调研,个别开设了装配式建筑施工相关课程,但教学资源紧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等无法在短时间内配置到位;各学校单打独斗,校企合作大多处于浅层次、松散型状态,无法满足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需求。如何整合企业的生产资源和院校的教育资源,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助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共生理论”构建“骨干企业牵头—专业公司运作—合作学院实施”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一)成立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

从产教融合现状来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纽带未形成,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参与度不高,院校与企业对接不畅、衔接不紧、互动不够,导致企业的生产资源和院校的教育资源无法有效融合。为改变这种企业作为人才培养主体“落地难”的现状,由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牵头39家院校,以及企业、科研院所等10家单位,以“名企名校引领、资源共建共享”为理念,成立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联盟按照“政府的助手、院校的家园、企业的朋友”的工作定位,以章程为纲要、以企业资源为支撑,优化工作运行机制,整合共享联盟资源,增强技术与资源研发,挖掘校企行多方的需求与共赢点,通过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信息与资源的推广,扩大联盟规模,以各部门进行职能对接。联盟成立以来,成员单位已壮大至139家,辐射江苏、河北、广西、内蒙古等省份。

(二)基于“共生理论”构建“骨干企业牵头—专业公司运作—合作学院实施”的产教融合运行模式

以产教联盟顾问委员会为指导,联盟内骨干名企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首批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牵头成立专业教育公司——山东万斯达智筑教育有限公司,作为关键联系人。基于“共生理论”,由专业教育公司与联盟院校合作,跨校成立多方参与、多维度合作的万斯达产业学院,专门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过程由联盟全程监督指导。产业学院建立以生均经费为依据的经费投入与利益分享机制,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这种“共生”模式下,专业教育公司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学校共同招生,校企共享资金与人才的合理回报,继而在资金、技术、人员方面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实习有专项投入。

专业教育公司专注服务职业教育,深入开发企业资源,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整合联盟企业生产资源和院校教育资源,打通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融合的通道,着力打造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和输出平台。企业化管理的教育公司作为办学主体,从招生、管理、教学到实训实习、顶岗就业全程参与,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开发资源库,承担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投入实训基地建设资金,设立企业奖学金,组织技能大赛,参与招生宣传,组织就业双选会、签订企业人才培养协议,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学生就业。

三、跨校组建“N+1”装配式建筑专业群

(一)跨校组建装配式建筑专业群的必要性

装配式建筑是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管理“五位一体”的体系化和集成化建筑,符合组建专业群协同发展的条件。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涉及的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非建筑类院校很难全部开设,且建造过程用到的资源设备数量大、成本高也使单独一所院校自身难以配齐相应的实践实训条件。以专业教育公司跨校搭建的产教融合平台为基础,对接产业链跨校组建装配式建筑“N+1”专业群,打通装配式建筑教育链“一校难通”的关键环节,能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起到强链补链作用。

(二)“N+1”专业群与产业对应性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涉及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管理等专业,同属土木建筑专业大类,专业基础相通,教学组织体系相同,专业课和拓展课具有较大相关性,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可以共建共享,教师教育背景大多为“土木工程”大类,师资共享性好。具备组建专业群的基础。群内各专业辐射带动产业学院内其他相同专业的发展,改变单独一所院校受专业设置及教学资源、实训条件限制,很难开展全产业链人才培养的状况,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组群逻辑见图1。

(三)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岗位群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为基础,确定“专业+装配式建筑方向”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建筑产业转型升级,面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涉及的设计院、预制构件生产厂、建筑施工和管理等企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设计、知生产、懂安装、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校企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创新“跨校建群、境景相映、项目贯通、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对接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跨校组建“N+1”专业群;对接装配式建筑生产过程,自主研发装配式构件生产和施工岗位模拟平台,开发装配式建筑实操实训设备,模拟生产情景、施工现场与生产工厂环境再现,打造“境景相映”教学环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任务,实现项目化教学;通过企业社会、校内实训室、虚拟工场实训平台、生产性实训基地四个场所的实践实训,达到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四级递进。

在人才培养模式實施过程中,以真实项目、典型案例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例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生产”课程,以两套典型工程图纸为工作任务贯穿教学+实训全过程,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完整工程的生产准备、构件生产、构件出库的全部生产管理能力。

(五)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群内专业技术领域相融,职业岗位相关,专业技术技能内容相近。鉴于此,一体化设计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底层共享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素养类、专业基础类和创新创业类,主要培养大学生通用能力和工程识图、工程测量等专业通用能力;中层分立的专业群核心课程模块,培养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装配施工、现场管理等装配化关键能力;高层互选的跨专业装配化关键能力类课程模块,培养“精一通多”职业能力;顶层综合模块,由案例包组成,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四、“N+1”专业群建设路径

(一)以标准引领专业群人才培养

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标准,把产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关键要求融入标准,专业群共建共享“六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思政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师建设发展标准;构建“双链融合、四场所、四递进”的实践实训教学标准;联盟牵头统一开发教材;编写行业职业技能考评标准,形成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

(二)以“中央厨房”模式共享教学资源

通过项目化运作,专业教育公司联结成员单位汇集优势资源,将企业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创建“中央厨房”模式的共建共享资源库:企业将项目图纸、专业技术、项目案例、现场情景等资源采集加工后,形成半成品交由“中央厨房”转化为成品,通过“互联网+”构建在线综合教育平台,供合作院校和行业社会服务使用,并反馈信息,形成动态调整机制;合作院校通过专业教育公司对“中央厨房”、在线平台和采集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该模式实现了资源开发的专业化、集约化,保证了资源内容的先进性、呈现形式多样性,体现出资源一体策划、精准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配送、全程反馈、循环提升的特点。对全国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校企联合培养结构化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但专业技能不足的师资队伍成为制约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障碍。为此,以“二高一大”(高工、高管、技能大师)为标准构建百名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队伍,以“一双一带”(双师、专业带头人)为标准构建百名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组成“双导师”培训团,建立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研修、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不同梯度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合理规划青年教师到骨干教师到专业教师的成长梯度,对每一层次教师进行梯度化培养,构建装配式建筑师资培养保障体系,培养专业结构合理、能力特点突出、育人方法独特的结构化师资队伍。并通过成立“校企联合实践中心”,将企业项目分包给师生协同完成,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双主体课程思政育人,通过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思想政治课实践研修、邀请吴林等全国技能大师、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到校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专题报告、讲座等,将行业企业资源全方位融入课程,传承工匠文化。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境景相映”教学环境 ?对接装配式建筑生产过程,专业教育公司自主研发装配式构件生产和施工岗位模拟平台,开发装配式建筑实操实训设备,模拟生产情景、施工现场与生产工厂环境再现,打造“境景相映”教学环境。

五、结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基于“共生理论”构建的“骨干企业牵头—专业公司运作—合作学院实施”的产教融合运行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胆尝试,实践效果显著。自2015年以来,产业学院培养学生3357名,就业率98.5%(除专升本、从军),就业单位中大中型企业占60%。就业岗位中,71.5%担任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技术员,15%担任装配式构件生产厂技术员,6%在设计院从事装配式建筑图拆分图、预制构件3D图工作,6%在其他企业从事工程咨询、招投标工作。招生人数每年递增,从2015年71人增至2020年771人,专业录取分数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