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6期·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胡丽华,刘 晔,张旭东,康文静,刘春艳
(河北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河北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7)
随着全球医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对医学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腔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技巧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稳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及在临床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口腔医学生普遍存在实践技能薄弱、临床思维缺乏、人文素质欠缺等问题。另外,据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口腔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而就诊率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如何提高口腔医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口腔专业人才是我国口腔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提高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我学院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进行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指在工作中将优秀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包括个性、动机、态度、自我形象等。岗位胜任力指在特定的岗位和环境中,能够适应并胜任岗位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与能力。对于医学这门实践性强、岗位特殊的科学,对胜任力有更高的需求。多年来,对于高校医学生的培养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力度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距离临床工作岗位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临床工作中,不仅需要医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能够将医学知识在临床实际中灵活运用,具有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并具备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因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生培养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对于口腔医学生的本科培养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如下。
一、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一)深入调研,制定培养目标
口腔医师承担着人群口腔预防保健及口腔疾病检查、诊断和治疗的任务。为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临床需要的综合型人才。通过临床实际工作的调研,笔者将口腔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总结如下:(1)过硬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2)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临床操作。(3)辩证性临床思维。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4)科研与创新能力。(5)沟通、合作、审美、终身学习等综合能力。
(二)根据培养目标,更新培养方案
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将原来的“3+2”培养模式改为“2.5+2.5培养模式”,即将口腔专业课程提前,增加专业课程学习时间。调整理论课和实验课顺序,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实验课的课时占比,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在实践中检验知识的掌握。提前安排执业规划,使学生理解口腔医生的真正含义和工作过程,尽早接触临床,临床培养有规范。增加人文课程和医患沟通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化,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理论课课堂活起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授课
理论课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养操作技能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临床思维的来源。医学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抽象、繁杂难懂,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与系统知识结合起来,利用图像、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融合多媒体技术的教案结构丰富,可以提供生动灵活的立体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多维认知体系,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为技能培养提供了认知基础。同时可以结合智慧教学工具如慕课、雨课堂等,利用课前推送预习、课中在线互动及随堂测验等功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资源
改革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可采用PBL、CBL、翻转课堂、病例讨论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推送微课、微视频等,提出问题,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课上采用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等方式,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课后设置课后小测,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情况。课前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中发言、组间讨论、问题补充等形式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锻炼了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临床思辨能力,并通过资料查阅及互相补充扩展了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课后小测答题情况总结课堂授课效果,并可通过设置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然后进行改进、不断优化。
三、强化技能培训
(一)以岗位胜任力为中心优化实验课程
鉴于口腔医学对实践技能要求高的特点,不断改革和强化实践技能培训。实验课和理论课要互为补充,增加实验课的比例,降低验证性实验课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比例。创新实验技能培训手段、加强临床模拟操作训练、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规范技能操作。利用标准化病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真实医疗环境,锻炼学生病史收集、医患沟通、临床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使实践技能培训过程更接近临床接诊疗程,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
(二)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完善实验平台
利用仿真头模模拟系统进行实验技能培训,模拟患者头面部和口腔环境及颞下颌关节开闭口运动,可安装上下颌模型,供口腔操作如牙体预备、开髓、取印模等多次、重复训练。学生可以真实感受临床操作环境、规范体位及操作手法。借助高清摄像头及双向传输网络系统,可以将教师操作过程同步、清楚地在每位学生的电脑端上显示,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所有操作细节。同时,实验内容要先进并贴合临床,使实验操作与实际临床保持一致性。
(三)设置临床模拟实战训练
建立模拟诊室,完全模拟临床过程,包括患者接诊、问诊,到临床检查和治疗。通过模拟训练,学生可真实感受临床实践过程,学习病例的资料收集,检查手段的运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明确诊断,综合所学操作技能进行治疗操作训练。通过完整的治疗流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把繁杂、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为今后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科研实践,锻炼科研思维,提升科研素养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安排学生早期接触科研,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教师科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申报、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并完成项目实施及论文撰写。通过自身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并获得基础科研能力,为将来投入科技创新打下基础。同时,我学院不定期举办临床科研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交流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五、强化临床思维及执业能力
(一)早期进行职业规划
为培养学生执业认知能力,第1至第4学期设置早期接触口腔临床课程,请口腔知名教授进行演讲,介绍口腔医学专业及执业相关问题。使学生早期对所学专业有初步的认识,根据自我情况设立专业定位,确立执业规划。对将来所从事的专业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将来融入岗位工作。
(二)规范临床实习
以提高胜任力、适应临床需求为目标,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利用充足时间培养学生的临床素养。对于临床实习应该有统一的管理规定,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考核内容,加强对实习带教质量的监督和把控。临床导师一对一指导,加强对问诊技巧、沟通方式及诊断思维的训练,细化口腔检查、临床操作及病历书写等细节。通过教师带教及学生动手操作,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临床技能,增强临床实战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室业务学习及临床病例讨论,通过大量病例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现代医学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一名医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更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执业道德。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德品质、医患沟通能力在临床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在理论课中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律法规、医患沟通等。同时,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将医学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医学心理等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渗透整合。为了更好地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我教研室建立了思政案例库,在理论课及实验课授课过程中结合所授专业知识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培养。
二是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做一名有医德、有温度的医生,而不是单纯传授技能。同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接诊、问诊,如何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等。同时,可在实验课中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患者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义诊、社区义诊、“爱牙日”等实践活动,增加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交流、沟通能力,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七、多元化评价机制
传统评价模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此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体现是否能够胜任临床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近来我校不断强调形成性评价的落实。我教研室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考核。并在课后及学期末进行问卷调查及座谈会,收集学生意见,不断进行总结、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培养模式具有明显的岗位导向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促进口腔医疗事业的发展。我教研室近年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教学模式,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 上一篇:2022年第37期·基于专创融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 2023/7/3
- 下一篇:2022年第36期·“云课堂”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实践路径 20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