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7期·基于专创融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课程为例

2023-7-3 16:42:42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7期

胡 亭,王春伟

(南宁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2015年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旨在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充分挖掘资源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但是,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课程配置及教学实施上,都存在诸多问题。

一、“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课程的教学改革背景

(一)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是工艺美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相关课程有“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旅游工艺品设计”“染织工艺及应用”“工艺品设计”“陶瓷装饰”等理论与实训课,要求学生尽可能熟知材料及相关工艺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双钻”(发散—聚焦)设计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秉着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训练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美国学者布鲁斯·乔伊斯(Bruce Joyce)和玛莎·韦尔(Marsha Well)率先提出,其指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亦是在一定理论基础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惯用的教学方式是课堂输入法,基于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也会使得课堂枯燥、乏味,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这种单一的方式也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只停留于学习的表面而不能深入,这种传统的“教”与“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得课程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的评教不高。

2.学习内容。课程内容是该课程实施的基础,如何去设计课程的章、节、目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专业门类众多,课程缺少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新意。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高校教师,解决的前提更应该去分析问题所在。首先,教师之间在沟通层面的缺失,导致原本承上启下的课程却出现大量内容的重复现象;其次,教师对学情掌握不够,从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导致课程进度的滞后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模糊;最后,课程内容没能及时更新或是与社会脱节,导致在实操中理论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学习方式。因传统的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因素使得高校学生处于被动性、盲目性学习状态。高校一个专业每个学期设置十几门课程,似乎每个课程都很重要且作业繁多,此时学生处于忙碌又迷茫的状态,基础好的尚能应付,基础差、自制力差的学生则难以跟上教师的课程进度。这也是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缺乏方式方法,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的原因之一。

二、专创融合背景下的课程研究总体思路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专业+创新创业”的中心思想,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思考纤维材料工艺品当代设计中,如何体现其文化价值及产品价值。项目研究中不断抛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强调设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之回归到设计的实践属性,同时强调跨院系的合作,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基于此课程研究确定以“专业+创新创业”为导向,结合设计思维方法精准定位服务于地方需求进行研发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结合跨学院、跨专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以南宁学院为例,进行工艺品制作阶段,艺术学院可与交通学院教师进行沟通合作,主要在设备及工艺角度共同实验,如激光切割、焊接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探索纤维材料工艺品设计的可能性,最终实现跨院系的合作,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交流的深度。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课程改革的教学构思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以设计思维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进行展开。设计思维是一种提供创新方法的方法论系统,旨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思维为文化方法的创意设计和实践提供指导。

1.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的设计,遵循设计规律,即以确保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导向,设计出的工艺品用户应具有愉悦的体验。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使学生认识到有效的设计应该满足限制约束和用户的期待。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考虑几个方面,如形状与外观、成本与功效、可靠性与效用、可理解性与易用性、友好的界面、拥有此工艺品的自豪感、用户实际使用中的愉悦。

2.发散、聚焦的“双钻”设计模式。2005年,由英国设计委员会首次提出的“双钻”设计模式。该模式将设计过程分为发现—定义—开发—交付四个步骤。发现和定义是确认正确问题的发散和聚焦阶段;开发和交付是制定正确方案的发散和聚焦阶段。这个过程被称作激发创意或构思。

结合课程去思考,教师通过项目主题的发布,比如以“南宁礼物”比赛为例,根据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有效问题。例如:设计的产品谁有可能购买?什么因素会促使他们购买?教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找到有效的问题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环节是该课程设计的关键,亦是课堂中最为有趣的部分。在这个步骤中,学生的创意至关重要,先采取惯用的“头脑风暴”激发创意,并罗列出与命题相应的思维导图去提炼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掌握设计思维方法。

(二)“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课程改革的目标

1.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课程改革中将以项目为依托,以创新为核心,培育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是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在课程的设计中,方式方法多元化,且选择多样性。比如通过教师命题的方式,依据地方文化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建筑、花草树木等,启发学生通过自身对家乡的了解进行主题创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例子或熟知的事物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会更有说服力。同时,保留教师常用的基于游戏的学习方法、团队活动的学习方法、项目训练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2.培养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在课程项目训练中,怎样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意识,提升他们的协作能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目标,明确主题内容,建立团队及设定组长人选。其次,每个队员任务分配合理化,确定每个人担任的团队角色,分配任务与履行职责。最后,就是沟通与协作。具体实施中,人际关系的经营是必不可少的,如何面对分歧去解决问题是组员必须面对的,有效的沟通与支持、分享与接受都是密切团队协作成员之间关系的纽带。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生平衡团队关系,观察学生能否有效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如何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教师制定虚实项目,寻找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去捕捉到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深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下,使学生获得与应用新的知识。与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激发认真思考如何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课外的研究方法。此时,教师可充当项目协调员角色,启发引导并与学生共同架构有价值的问题,构建有意义的任务,在虚实项目中获得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通过项目驱动,从而获得学习方法与生活感悟,有助于建立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知识的建构是需要学习者依托学习方法的建立形成批判性思维。对于问题的假设,在特定情境下需要学生不断验证、反思与批判,由学生对信息进行提炼,赋予其意义。这样既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传达信息,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自我知识的更新迭代,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能力。

(三)“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课程改革教学实施

1.教学改革基础与环境。本文以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专业的建设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结合地方行业产业的需求,努力把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成为学校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亮点和对外交流的窗口。目前,工艺美术强化实践教学,打造人文社科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大师工作坊,拥有陶艺、雕刻、纤维染织、金属工艺实训室,为课程的专创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是工艺美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相对应的基础条件。众所周知,纤维艺术类工艺品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教学改革不仅要求真,也追求善,而且还要尽可能臻于完美。为了更好地求真、求善,在课程项目实施中,教师需要设定目标。首先,重点解决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未来纤维工艺品设计师的目标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受到启发,创造更多有利于人类美好生活的产品、服务和体验,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而重要的影响。其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完整性,更贴近生活需求,提倡环保性。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应根植于实用性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基础之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探索纤维艺术类工艺品创新的可能性目标。最后,强调团队合作的协调性。这里团队分别指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加强有效集体备课,掌握学情,避免知识点重复等情况。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需要在课堂中反复强调,懂得沟通、协作、包容、相互促进,最终达成共识。

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教赛融通、赛展结合为补充,充分发挥第二实践课堂。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自行组队,成员直接相互协调完成虚拟项目;课程结束后,项目教师继续跟进,并通过学校组织参加教育部认可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专业赛事来强化项目进行迭代。同时应打开对外交流的窗口,通过学院大师工作坊与当地行业,如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或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共识,从而使得项目落地。这种想方设法地将课程项目内容形成商业化或者推广出去,谋求影响力与商业化的可能,最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人脉,提升沟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四、“纤维材料工艺品开发”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程改革主要基于虚实项目进行开展,以知识创新为导向,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性,通过设计思维的方法,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工艺品设计流程,从而达到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就业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环节,首先要把控学生以教学项目命题所完成的作业质量,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合作的协调能力和个人专业素养的表现。其次,课程学习侧重过程,实验性创作设计,项目框架的思路严谨性,形成过程+结果、平时作业+期末作业等形式检验学生,其中过程考核形成质的评价,考核方式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具体实施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主体、目标及过程取向性评价。其方法主要有两个内容,分别是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静态评价主要针对其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设计及教学教具、软件硬件、执行力度等方面去评估。动态评价主要转向学生本体,查看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获得知识的路径、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方面进行评价。

结语

基于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围绕“专业+创新创业”的中心思想,构建课程教学理念与思路。将虚实项目化教学植入课程中,以设计思维方法为理论,强调了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回归到课程的实践属性。通过专创融合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与协作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更新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