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6期·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指导教育探析——以疫情常态化公共卫生事件教学为例

2023-5-9 13:34:53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6期

林可昕,罗盈怡,林 辰,徐心悦,徐 静

(上海健康医学院 a.医学技术学院;b.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318)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国内国际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世卫组织经过疫情评估后认为新冠肺炎已构成“全球性流行病”。我国多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全球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还未彻底被消灭。相关学者提出现阶段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国家治理下基本可控,但是受许多因素影响而有反复或小规模暴发的风险。这将持续影响人们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各个方面。

高校大学生从疫情暴发初期,经历了严阵以待的隔离措施,以及推迟开学、居家隔离。尽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在我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该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高校大学生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都产生了影响。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加强大学生生活良好习惯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调查方法

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由调查员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问卷推广。研究对象匿名填写问卷,全部填写完毕方可提交,同时进行后台监控,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研究在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共收集来自上海、福建等地高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1503份。

调查部分包括:基本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卫生习惯的改变、饮食习惯的改变等)。卫生习惯的改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均采用多选题。由6个选项构成,包括外出戴口罩频率增加、外出回家后洗手、外出回家后更衣、加强居室通风、加强室内消毒和均无。选择除均无以外的选项每项加一分,计算累加得分,则为卫生习惯改变得分;选均无则与其他项互斥,卫生习惯改变得分直接计为0分。饮食习惯改变得分由8个选项构成,包括拒绝野味、注重膳食多样性、注重新鲜性、饮食清淡少油盐、使用公筷公勺、减少吸烟喝酒、拒绝进口冷链食品和均无。选择除均无以外的选项每项加一分,计算累加得分,则为饮食习惯改变得分;选均无则与其他项互斥,饮食习惯改变得分直接计为0分。

(二)统计学分析

对调查数据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不同人群的卫生习惯改变得分和饮食习惯改变得分的组间差异进行比较,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人群特征对卫生和饮食习惯改变得分的独立性影响因素,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人群特征情况

本次研究共调查高校大学生1503人,平均年龄为19.94±1.13岁。其中,男性占比31.9%,女性占比68.1%;本科生占比88.8%,专科生占比11.2%;医学专业学生占比39.6%,非医学专业学生占比60.4%;985、211高校学生占比10.1%,非985、211的“双一流”高校学生占比8.8%,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生占比76.2%,普通职业院校学生占比4.9%;大一学生占比9.3%,大二学生占比44.9%,大三学生占比39.5%,大四学生占比6.3%。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不同特征大学生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的影响

本次调查研究在卫生习惯的改变中,1384名学生(92.1%)选择了外出佩戴口罩频率增加,1127名学生(75.0%)选择了外出回家后洗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形成的良好卫生习惯中,选择坚持佩戴口罩和洗手的人最多,而选择坚持室内消毒、回家后更衣等的人数较少。在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大部分(78.0%)大学生选择拒绝野味,而选择减少吸烟喝酒的大学生(34.1%)人数较少。

1503名大学生卫生习惯改变得分的中位分为4.00(2.00,5.00),饮食习惯改变得分的中位分为4.00(2.00,6.00)。卫生习惯改变得分及饮食习惯改变得分与所在学校类别有关(<0.05)。医学专业的学生卫生习惯改变得分及饮食习惯改变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0.05)。同时人际交往能力较好的学生卫生习惯改变得分及饮食习惯改变得分均高于一般和不好的学生(<0.05)。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不同特征大学生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卫生习惯改变得分和饮食习惯改变得分按照中位值转变为二分类变量,<4分提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卫生习惯或饮食习惯改善不佳,≥4分提示疫情后卫生习惯或饮食习惯改善较好。对卫生习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大学生的卫生习惯与人际交往能力、所在学校类别有关(<0.05)。人际交往能力、所在学校类别是卫生习惯改变得分的促进因素。对饮食习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人际交往能力、所在学校类别及是否医学专业学生有关(<0.05)。学科类别为医学、所在学校类别为非985/211院校是饮食习惯改变得分的促进因素,而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或不好者,饮食习惯改变得分较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不同特征大学生卫生习惯的Logistic回归分析如图1所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不同特征大学生饮食习惯的Logistic回归分析如图2所示。

图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不同特征大学生卫生习惯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图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不同特征大学生饮食习惯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社会生活秩序也在逐渐恢复。在卫生教育知识积极宣传与普及的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了高校大学生卫生及饮食习惯的改变。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研究得出这1503名大学生卫生习惯改变得分中位分为4.00(2.00,5.00),饮食习惯改变得分中位分为4.00(2.00,6.00)。医学专业学生卫生习惯改变得分及饮食习惯改变得分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0.05),这可能是医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具有卫生健康的相关理念。同时我们发现人际交往较好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卫生习惯改变得分,Logistic回归调整各类影响因素后,人际交往能力好者卫生习惯较高,一方面可能是善于交际的学生与他人接触较多,更有做好自我保护、对己对他人负责的意识;另一方面考虑是,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能获得卫生习惯的相关知识。针对该结果,在指导在校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时,我们建议高校可以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鼓励同学之间相互带动,以引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教师及学生干部增加对性格较为内向学生的关注,增加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对其进行良好教育。针对以上现象,学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学生生活习惯指导教育,让学生坚持好习惯,从生活习惯上降低传染病流行风险。

通过该研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群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具有更加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但研究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只有将近51.1%的大学生养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这与2003年“非典”期间分餐制虽然也被餐饮企业广泛采用,但未能得到普及有一致性。相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聚餐时公筷的实际使用频率与高接受度之间差距十分明显。使用公筷、公勺习惯的养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应加强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鼓励大学生外出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高校在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时可以更加具体化,不只是一句简单的标语,而是分析不使用公筷的弊端,让高校大学生在了解行为背后危害的基础上,自觉改变饮食习惯,进一步提升健康素养。

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只有34.1%的高校大学生减少了吸烟饮酒,这一方面可能是有一些学生本身不吸烟喝酒导致调查结果有偏差,另一方面可能也表明部分学生健康意识缺乏,高校应更加注重开展减少吸烟酗酒行为等相关讲座,加强对青少年减少抽烟酗酒行为的健康教育。同时在必要时,高校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大学生创造无烟校园环境,阻止学生吸烟。如北京医科大学实施的吸烟行为团体干预法已在高校控烟工作中取得成效。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资料通过网络填写获得,与面对面的调查方式相比数据可靠性较弱;问卷调查中研究对象需要回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的情绪情况,存在一定的回忆偏倚。但从研究结果中依然能反映一些问题,针对研究结果中显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及卫生部门在该阶段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卫生、饮食教育,让在校大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卫生与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