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7期·中日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比较与研究

2023-7-24 15:09:36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7期

朱冬梅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文法系,江苏 南京 210000)

全球化不仅延伸到商业领域,也延伸到个人活动领域。每个人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全球市场和服务,并参与国际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来说,掌握英语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日大学生学习动机比较的原因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和语言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两国书写系统都以汉字为基础。同时,中日在教育背景上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两国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中均进行英语考试。然而,中日两国学生在英语习得上所体现出的成绩却不尽相同。据《中国日报》2004年5月20日报道,一位上海的学生在托福考试中以677分的高分摘得桂冠。然而正如Xu(1978)所调查的那样,相比之下,日本人几乎每年都能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重要论文。此外,日本人经常以更高效、更全面的方式翻译大量的外国文学和科学作品。这种比较研究在当前背景下必不可少,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由于比较研究的不足,使得本研究只能在当前的形势下进行。

二、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加德纳(Gardner’s,1985)的语言学习社会教育模型和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定义的典型观点源于1950年Mowrer对第一语言习得的研究。它是一个统一的模型,区分了整合动机和工具动机。20世纪80年代,这种二分法开始受到质疑。Kruidenier &Clement(1986)和Belmechri &Hummel(1998)发现SLA的内在原因不仅包括整合动机,还包括友谊、旅行、知识获取等。华(1998)进行了一项调查,得出结论,80%的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证书。根据这项调查,动机类型可以分为工具导向、文化导向和情境导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动机的框架得到了扩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Qin &Wen(2002)通过对5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了13个学习动机变量,并提出了学习动机的假设因果模型。在他的研究中,自我效能感和目标设定都对动机有正向的直接作用。按照加德纳的经典模型的脉络,Gao(2003)进行了探索7种基本的动机类型可以揭示我国英语语境的特点,分别是:内在兴趣、即时成就、学习情况、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信息媒介。

基于动机理论,Wang(2012)对144名高职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励可分为7种类型,分别为:整合型激励、成就型激励、内在型激励动机、工具动机、外在动机、联想导向动机、非动机。此外,文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文科学生具有较强的联想导向、成就导向和内在动机,而理科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动机、工具动机和外在动机。Zhou(2011)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问卷调查中国8所大学共489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三维空间(语言水平、学习者的水平、学习情况水平)发现8种动机,包括外语的深度价值、外语的表面价值、活力外语、自我效能感、结果归因、学习态度和自信心、学习情况的态度、使用外语的焦虑。跨国研究方面,Zhang和Zhang(2004)在250名中国高中生和277名日本高中生的学习动机比较中,评估了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基于英语成绩的关系,发现中日两国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存在显著差异。

三、日本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因为任务涉及心理社会学和语言多样性的因素(D?rnyei,1998;2010年),在英语课堂上激励学生往往是复杂且困难的。Benson(1991)的研究表明,日本大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通常是混合的、综合的或工具性的。

然而,大多数关于第二语言动机的研究以认知视角为指导,试图通过选择某些动机变量(如归因、期望和态度)作为主要原则来理解动机,或者在动机和成就之间建立相关性。Takase(2007)进行了一项关于促使日本高中生广泛阅读英语的因素的调查,对219名女高中生参加为期一学年的泛读项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学生的第一语言阅读和第二语言阅读的内在动机是两个最具影响的因素。然而,在Maeda(2004)关于日本高中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结构的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动机差异的含义很难用成就差异来解释。Berwick和Ross(1989)通过观察动机的发展与学生对语言使用的预期相关,得出日本学生是以工具性动机为主导的结论。Sawaki(1997)也提出工具性原因在外语语境中的重要性,在她的研究中,事先使用了一份39项自我报告问卷,数据来自57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对问卷的回答。Bahous(2011)对英语课堂激励学生的观点进行了案例研究,发现如果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或未来职业联系不明确,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但是根据Hagino(1999)研究,大多数日本大学生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兴趣。在跨国研究中,Matsukawa和Tachibana(1996)比较了中日两国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结果显示,多数中国学生具有工具动机;而在日本,英语被视为未来职业的一种工具,因此大多数日本学生具有多维度动机,即部分受到入学考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部分受到存在于学习过程本身的内在因素影响。此外,Teweles(1996)通过对40名日本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和40名中国大学生的对比研究,得出了日本学生比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整合动机的结论。中国大学有针对更具体职业需求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口译等),而日本大学只提供一般英语课程。

四、中国大学英语体系的发展

大学英语是我国各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教学在提高中国学生英语水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的教学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融合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四次修订。为了将英语语言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起来,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设定为基本要求、中级要求和高级要求3个层次。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达到基本要求,即在对话中运用基本的听力策略来促进理解,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还需要能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写作策略基本水平。此外,到第四个学期结束时,学生预计将掌握近4500个单词,并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为了达到中等或高级要求,学校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创造具体的环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调整目标。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在三年级可以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五、日本大学英语体系的发展

Maeda(1999)认为,一般来说日本人的英语水平不足以与外国人进行交流。Suzuki(1999)和Honma(2000)指出,日本20世纪的英语教学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变化,而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进步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日本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突出,但日本的英语教学却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为中心。教学方法的特点不是象征性的,而是真正有效的。正如Xu(1978)所说,日本通过运用英语作为衍生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工具,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日本人英语水平的提高,在阅读、写作、翻译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近十年来,日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英语教育改革。为提高国家英语水平,2003年7月,教育、文化、体育、科技部制定了培养“有英语能力的日本人”的战略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中运用英语进行研究和交流的基本交际能力和实践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具体来说,有18所高中将英语作为其他科目的教学语言。更重要的是,日本对所有英语教师进行了强化培训。在日本,英语一直被视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注重将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把英语作为获取其他领域知识的媒介。日本的中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要求学生每周写2~3篇文章。因为高中生已经掌握了英语语法和基本的会话技能,所以大部分日本大学都没有开设英语基础课程。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被称为特殊目的英语(ESP)教学,具有明显的社会导向特征。这一战略计划既能适应国情,又能反映国家发展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已经成为教学课程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措施。在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方面,日本的每一所大学或学院都有不同的教学课程,以适合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

六、对中日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启示

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选择合适的教材可能是一个主要因素。考虑到中日两国有学生有出国学习或工作的愿望,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考虑与学习者专业知识或未来职业需求相关的教材。因此,与目的语所设定的文化相关的教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专注于外语学习。就教学情况而言,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运用有特色、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在试图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的同时应该考虑一些实际的方法。正如目前的研究表明,日本学生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中说流利的英语。因此,增加学生与英语使用者互动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动机。Seki(2004)的研究中公布了大学英语课堂上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接触太少的反应。至少教师应该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向周围的人表达观点。在中国的环境下,很明显中国学生也有强烈意愿与更多不同的人交谈。因此,可以理解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可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应强调个性化语言学习活动,灵活实施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例如,多媒体演示应该包括声音、图片、颜色等多方面,以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方案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在动机外,动机类型所涉及的复合要素也应得到重视。本研究发现,大多数动机类型都不是单一突出的类型,这与Seki(2004)的发现或多或少是一致的。但不同元素的重要性差异很小。因此,建议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动机时考虑动机的各个因素。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功能上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最值得关注的。激励学生学习语言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无疑是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结语

本研究旨在培养和激发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的前提是评估之前的文献和指定一个众所周知的社会教育模型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Deci和Ryan(1985,2002)的文献也影响了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找出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两种背景下动机的异同,并验证了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会导致动机的异同的假设。然而,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动机,根据过去有争议的研究,动机可能仍然是复杂的,并和情境相关的。目前的研究只是对两种背景下动机类型的分类和比较迈出了第一步。对结果的深入解释需要通过访谈和大规模书籍等定性,有望提供相关和详细的信息。此外,本研究仅通过发放一次性问卷的方式,对某一特定群体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然而,考虑到动机的动态性,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将横断面调查和纵向调查相结合,以捕捉动机的变化。第三个限制因素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有关,虽然这是一个试点研究,但一份详尽全面的问卷保证包含更多更新的原因,将对深刻反映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具有意义。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受试者分别只来自一所中国大学和一所日本大学。因此,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来自不同学校的参与者规模化数据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