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刊文精选

2022年第39期·基于本科就业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3-7-24 15:11:51点击:

[出处] 教育教学论坛_2022年第39期

杨燕茹,高淑蓉

(华北电力大学 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北京 102206)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剧烈增加,导致本科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虽然国家和政府不断推出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和就业岗位,但面对不断增长的就业人群,本科生的就业问题仍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致使许多本科毕业生长时间无法就业,一种“毕业即失业”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另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高校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但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许多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创新能力,较难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进而无法顺利步入社会,导致本科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为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当致力于改革和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建设,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课程体系。

一、基于本科就业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较传统,主要是基于课本知识,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为主,最终以成绩高低为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优秀程度。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思想素质方面的全面深入培养,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如“流水线上的工人”。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地向智能时代和信息时代发展,企业和单位对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需要进一步更新优化。基于此,高校应当基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此外,高校应该制定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使本科生在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加强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二)教师队伍创新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在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师是本科生汲取知识、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显然,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本科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企业单位对本科生的要求,本科人才培养逐渐由“学科型”转变为“复合型”,这对高校教师队伍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专业背景,尤其是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有较深入的掌握,具备较高的授课能力。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惯性授课思维和授课方式影响,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很难接受新型的授课方式。比如,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腾讯会议、雨课堂、课堂派等新型线上授课模式。此外,一些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不能巧妙地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导致本科生在面试的时候对于企业单位提出的一些实际应用类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进而会导致本科生普遍感觉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与本科学习的理论知识严重脱钩,这严重阻碍了本科生的就业发展。这是由于许多教师在高校中只从事教学工作,对科研方面的关注较少,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更好地结合起来,也难以通过科研实践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此外,对于一个特定的专业,其对应的授课教师往往是同一领域的,这些教师为学生传授的知识较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基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视角,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同时引进大批不同领域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三)本科人才培养思政体系

高校对本科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育人,而育人的本质就是育德。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当前,社会对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聘单位也越来越重视对本科毕业生的素质培养。随着课程思政的提出,许多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改革探索,鼓励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这些措施虽然在立德树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高校教师虽然在课程思政的一些改革探索项目中表现得很有热情,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较好地融合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导致课程思政与理论课程还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其次,在真正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态度比较消极,他们认为育人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最后,一些教师只关注理论授课与思政元素的结合,但在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方面并没有体现,缺乏对课程思政教育本质的理解,导致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脱节状态。基于以上原因,目前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并没有真正起到提升本科生思想素质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到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切实实做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本科生思想素质的教育。

二、基于本科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文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华北电力大学吴仲华学院为例,探索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最终目标是使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本科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高校+研究所”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基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国内高校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最早的“少年班”到各种各样的“教改班”“提高班”“强化班”,再到一些“英才班”“创新学院”等,国家一直在通过政策引导高校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鼓励高校在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为致力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吴仲华学院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创性地建立了“高校+研究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满足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学院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平台,做到优势互补,坐实创新教育,将高校在学生资源、教学科研平台、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和研究所在实验室建设、科研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形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通过完善制度、选拔一流师资,夯实课程体系、强化思政引领探索新的高校育人体系和保障制度,共同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实践型人才。此外,吴仲华学院从制度建设和体系建设出发,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全面推动落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二)加强制度建设,选拔一流师资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学院作为华北电力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开创性地实施高校和研究所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两名导师,以进一步实施“科教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为确保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质量,学院以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等作为选拔导师的原则,对不同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教师进行选拔。选拔的导师中部分来自高校,作为“学术导师”,重点培养本科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来自热物理研究所,作为“学业导师”,重点培养本科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总之,吴仲华学院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此外,为了加强本科生的国际化培养,吴仲华学院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与国外高校开展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国外教师讲授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常态化机制,进而与境内外一流高校深入合作,其主要形式有暑期实习、文化交流、本科交流等。

(三)夯实课程体系,拓展实践育人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动课堂革命,学院通过大量多学科交叉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启动“特色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全方位多角度拓宽课程范围,进一步丰富本科生的多学科交叉知识。

根据社会对本科人才实践创新性能力的要求,学院建设多门可为前沿开拓打下基础、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本科课程体系,大幅夯实和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例如,工程热力学创新实验课程,教师通过提供一些实验主题,鼓励本科生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从而加强本科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院教师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课堂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此外,学院推动以质量为主、公平为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MOOC优质课程建设体系,将共建共享贯彻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总之,为了进一步落实实践育人,学院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了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促进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切实保证本科人才培养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相辅相成,为本科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四)创新网络育人,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基于此,学院创新性地开展了网络育人体系建设。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公众号、博客等网络媒体积极开展育人工作,通过科学家故事、热点解读等形式向学生定期传播前沿科技资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科学报国理想,对学生形成思想引领。此外,吴仲华学院教师应邀在全国性的大型科技类主流媒体《中国科学报》开设“本科·科研入门”专栏,已发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研讨文章50余篇,获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多次转载,较好地将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化。

(五)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吴仲华学院构建了“双导师制度”,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学院启动了特色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多方位、多角度拓宽课程范围,进一步丰富本科生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全方位培养本科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从就业情况看,吴仲华学院的本科生在就业面试中均表现出突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学生就业率达100%,远远高于普通本科生就业率。这表明,吴仲华学院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具有显著的成效。

为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对本科人才的需要,提高本科生就业能力,高校应该致力于改革和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吴仲华学院为例,阐述基于本科就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结果表明,吴仲华学院在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人才方面成效显著,为本科生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